《坏守卫》解说文案_《坏守卫》:沦陷中的光明使者

作者:吾爱影人

爱尔兰惊悚/喜剧电影《坏守卫》,于2011年上映,由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导演,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编剧,影片讲述了格里·鲍伊尔警长是一个有着暴脾气的怪人,他没有什么幽默感,性格古怪。因为常年在戈尔韦郡工作,所以他对整个地区都了若指掌。他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故事,所以他从来也就不曾考虑世界的意义。  当这个宁静的小镇成为一宗巨大的毒品交易案的关键地点后,鲍伊尔不得不和更不懂幽默的FBI探员温德尔合作进行调查。在自己的地界上工作,他根本没有把FBI放在眼里。温德尔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恪守时间和规章,亦步亦趋地工作并且一心要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他根本不想去了解案犯与当地的背景,他想的只是破案。他看不起鲍伊尔,觉得他只是一个最基层的小警员。而鲍伊尔则觉得温德尔太书呆子气,什么都按照书本和教条来做,根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是如何运作的。  尽管看上去鲍伊尔不想帮助温德尔破案,可他还是给温德尔的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鲍伊尔找到了于案件有关的很多蛛丝马迹,一点点把案情梳理开来。随后,怪事一桩一桩袭来,首先是鲍伊尔的搭档不见了,随后是他最喜欢的妓女要他对这个案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毒贩子自己上门求情,希望鲍伊尔能放他一马——看上去,毒贩早已渗透到了警局内部,只有鲍伊尔还不知道而已。  怪脾气的鲍伊尔觉得事情蹊跷,他决定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把整个案件查个水落石出。现在,在戈尔韦郡的地界上,他唯一能信任的人只有他不喜欢的温德尔了。他们能摒弃前嫌,一起破案,找到幕后的黑手么?。
一部爱尔兰电影,口碑挺高。特别受男性推崇。且不说故事中的两位男主角如何的真性情或者我本善良之类的特质。故事逃离不了反英雄的描绘,一位率性大叔,片区警长,生活可以说是活色鲜香,固有几十年的警员生涯,让布莱丹·格里森扮演的警长鲍伊尔玩世不恭,处处透露出淡定。而唐·钱德尔饰演的美方FBI代表着一种上面下来的人的姿态。几个片段的心理展示,充分说明了上面的人也有正直善良之辈,想真正为百姓做事的人。片中一段一段的诙谐演绎,胖子布莱丹·格里森,让人领教了他令人喷笑的冷幽默。不说人物,单是影片中那些边陲小镇的风光美景,湛蓝的海水,沿途公路的唯美,小镇火车站的浪漫都让人看得入迷。 一开始,故事的推进有点快速,主题鲜明的揭露了小镇警局中的混乱,十分真实的反应出当时警察系统这个大环境的的破败,就像大牌配角马克·斯克朗所演的杀人犯对于杀死一个警员或者合伙人,是这么随心所欲。他们甚至知道每一个片区警员的资料,谁可以收买,谁是所谓的“自己人”。不禁想起A国或者B国的黑恶势力与警察的内外勾结,正是这种所谓的强强联手,使得整个系统的恶化,崩溃,民不聊生。片中这名爱尔兰的地方警察,冷血、满口脏话、嫖妓、私藏军火、种族歧视,面对别人的死亡毫不关心,周末宁可嫖妓也不愿意协助同僚去破案,十足的坏警察形象。当然,导演要诠释的不会是这样一种消极灰暗的信念。不得不说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确实够犀利,他通过布莱丹和其他演员的嘴,把他对爱尔兰当地习俗、警察、英国、美国FBI、黑人等与电影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毫不掩饰的嘲讽,当然笑点都隐藏在对事件的描述当中,例如:当地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已经知道如何让那些黑货脱手,并且学会跟警察讨价还价,还毫不掩饰对美国人的讨厌;还有当唐企图用之前在美国FBI那一套精湛的侦破技术去跟当地居民沟通时,丝毫派不上用途,人们的冷漠或者懈怠,或者言语上的障碍,看得观众啼笑皆非等。倘若真的按照以上标准套下去,观众肯定会对其相当的失望,并觉得布莱丹不可救药。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说到真正的坏,其实坏的是整个大环境,整个警察系统,跟这些比起来,布莱丹的这些小毛病只能用瑕疵二字形容,也就是小坏当中带着率真的可爱。 在这里,我们来谈论一下关于底线的问题,要知道,做人做事没有了底线,那真的是挺悲催的。只是每个人的底线不一样罢了。看上去很不羁的布莱丹,其实有着自己做事的底线,他率性、真实,这就是他做警察底线,那些看上去讨人嫌的坏毛病,并没有掩饰其内心对于底线的守护,不受贿、不向毒贩低头,虽然嘴衰且无遮拦,挂着一副种族歧视的嘴脸,但对于唐这位搭档,却从内心信任,最终合力去解决案犯,虽说整个警察系统都坏透了,但其还是坚持不为恶势力所动,最后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将罪犯抓获。镜头中有这么一幕:入夜,布莱丹静候家中等候犯罪嫌疑人的到来,那是一幕生与死的较量,自认为强悍的罪犯在没有来记得拔枪的数秒钟内,已经被其干掉。很惊险的的一幕却用了一种很夸张的剧情来渲染,总之,影片中的各种矛盾,纠缠都被布莱丹和唐以及一干演员表演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让众人暗笑不已。当然,最出位的还是布莱丹,他曾在《哈利·波特》以及《杀手没有假期》等影片中都有上佳的表演,不愧为第一男主角。近这一两年,小制作的影片似乎屡屡掩盖一些大制作影片的风头,当然除了导演和演员的因素之外。也许是看惯了打打闹闹那些大场合的观众,在内心渴望一种平静或者说赋予内涵的阐述,当然,一部好片子出来之后,无论基于什么理由,都会有着非同凡响的传播能力,哪怕是通过影迷们的口碑传播,都有可能让一部影片流芳千古。像《坏守卫》这样的题材,我们看过不少。似乎反英雄身上总是要沾染一些痞气,也可以称之为独特的个性。一个中规中矩的人,很难有突围的时光。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各种繁杂的行为守则,成人之后融入到社会当中,同样会接触到诸多的职业操守等等,或多或少的带给我们某种压抑感。因此这些毫不掩饰痞气的“坏男人”们,似乎受欢迎的程度总是有点高。片中布莱丹所塑造的这位表面上行为与职业完全不符可骨子里正直依旧的不靠谱警长就是这一类人,加上略带悲伤和让人联想不断的结尾让这个角色又晋升了一个等级。感觉就像你肚子饿了的时候,马上可以吃到自己很喜欢的菜肴,对胃,满足。纵观全片,导演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其实想诉说的东西很多,说大了可以延伸到家国仇恨,种族歧视,体质腐败等等的问题。之后在网上科普了相关的知识。其实爱尔兰人和英国人并非源于同一个种族同一种文化,爱尔兰人为凯尔特人,信仰的宗教和英国人也是不同的。况且爱尔兰和英国是世仇,1541年,英王亨利八世入侵占领爱尔兰岛。他让大批英格兰、苏格兰的新教贵族到爱尔兰殖民,剥夺原属于爱尔兰天主教贵族的土地,禁止爱尔兰天主教徒担任公职、进入军队。经过几个世纪的磨合和同化,爱尔兰逐渐英国化。1800年,英国和爱尔兰议会签订了《联合协议》,两座岛屿变成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但是,在内心深处其实英国人并非将爱尔兰视为自己的同邦。19世纪中叶,爱尔兰遭遇罕见的饥荒,而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却拒绝帮助爱尔兰人民。正因为如此,在爱尔兰地区掀起了移民的浪潮,很多爱尔兰移民逃亡美国,正是这批移民为美国“西进运动”以及美利坚的崛起,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但代价也是惨痛的,大量的爱尔兰民工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客死他乡。无论如何,爱尔兰人对于美利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拥有爱尔兰血统。我想导演正是基于这段渊源,嘲讽英美两国,片中提到凯尔特语更是无情的表达了爱尔兰与英国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隔阂,其中的爱尔兰共和军,FBI等名词,想表达的远远不止是那些仇恨的过去,说希望世界和平又很矫情,我想,绝大多数的人民还是希望国家统一和谐的。谈论那些不忍回首的爱尔兰往事,我们看到许多光亮!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