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爱影人
英国剧情/科幻/悬疑电影《黑镜 第三季》,于2016年上映,由乔·赖特 欧文·哈里斯 导演,查理·布洛克 拉什达·琼斯 编剧,影片讲述了。
现代科技让我们还在期待和畅想未来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了未来。可科技的发展与文明的进程殊难同步,科技的车轮驰骋得太快,狠狠碾过人性,能让人类的节操碎成一地。《黑镜三之全网公敌》描写了一个网络独行侠,利用科技漏洞,给网络喷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是那些个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网络公敌真的被骂死了,大快人心,恶有恶报。结局却极其惊人,那些咒骂他们的网民,每个人都用生命为自己的网络智商买了一张昂贵的单,接受了同样的宣判。影片中的作家曾经被誉为观点独到,敢说敢言,可某天因为一个略有争议的论点,突然莫名成了人神共愤的冷血禽兽。海潮般的指责狂啸着“去死”汹涌而来,网民们勒令她闭嘴的激愤群情,让她自己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永远地切断了自己的声音。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人际距离常常会成为我们裁决正义的弹簧。身边的朋友犯了错,我们容易选择宽容,只因他们就像我们自己;网络上的陌生人犯了错,我们更容易选择严厉,只因我们看不见他们的忏悔与恐惧。我们都是凡人,总喜欢拿着一把橡皮筋做的尺子。衡量陌生人的时候,两格刻度之间或许放不下一丝宽容,但回到自身,两格刻度之间,则可能容得下一颗良心。如果人们发现那个“去死”的标签真的有可能让某个看不惯的公众人物命丧九泉,人们是会谨慎顾忌地使用这个标签,还是会更为疯狂地推销这个标签呢?如果发现这个标签也是自己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人们又会怎样选择呢?影片中的电脑高手亲眼目睹心仪的室友因为一次甚至不能确定为错误的言行,被网络暴民攻击,直至崩溃自杀。不知是两肋插刀的义愤,还是一种自诩更高级的残忍,他对全体擅长贴标签的网民发起了一次冷静而可怕的攻击。当遮天蔽日无孔不入的人工蜂席卷而至,那是他对率性网民的一次致命教育,是他的警世宣言。我必须承认,自诩为上帝、自命神授的人对我来说是可怕的,但我认同这个杀手的逻辑:人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言论自由是人们了解事物真相、产生理性思辨的基石,即便是截然相悖的观点,但凡不是纯粹撒泼骂街,都有可能有启发性。甚至往往针锋相对的论战,更能令人在酣畅淋漓之间,拓展出更宽广的视野。但自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裸奔可以盛装,她的清白和美感很难有明确的六十分界定。咒人去死,着实是网民的言论自由,不过是将以前骂在心里的话以文字符号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已。网络提供了人们挥洒怒意的平台,何况一个正义的理由,能把一条泛着嫉恨腥臭的咸鱼,涂成一把金光闪闪的道德利剑,敬业的表演还可以为自己舞出几分存在感。但自由与放纵就像天才与疯子一样边界模糊,不附加自律的自由只是耍流氓。除非每个人可以承受他人与自己同等无边界约束的自由后果,那倒也令我敬佩。影片中,言辞激烈的网民最后也体验了攻击对象同样的结局,这是自由丧失边界的代价,裸奔的小姑娘或许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丽。蜜蜂是一种群居动物,少有自主思考,电影中选择这种动物来暗喻网民非常形象。无聊的人们总要为富裕的精力找一个出口,网络是个玄妙的好去处,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点击量为王的时代,那些原本注定默默无闻,来去带不走一片云彩的个体,突然找到了另一种获得存在感的生存范式。网络的缤纷嘈杂,让嬉笑怒骂扮丑扮靓都有可能成为焦点。就像片中逮住人工蜂录视频的人,无聊的人却拥有最昂贵的奢侈品——时间,他们成了一只只有时间会行动却找不到目标的蜜蜂。一个热点出现,网民们“蜂拥而上”,一会儿又乌压压扑向下一个热点。他们可以酿造甜美的蜂蜜,用极致的溢美之词将目标捧上云端,也可以用那锋利的尾刺狠狠地蛰向目标,瞬间攻陷对方精心堆积起来的美丽城堡。他们群体庞大,目标一致时,能集聚飓风般的能量,是创世还是毁灭往往一念之间。既赋予他们活动的自由,又不脱离蜂巢的规则,或许是对他们较为适宜的引导。而在每一只蜜蜂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意志之前,不谄媚勾引不攻击敌对,或许是与他们最安全合理的共生模式。平民与公民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思想的成熟度,抱有最大程度的善意,又有守住底线的坚定,愿意聆听相对的意见,却不惧执守自我的观点,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也不轻易让人给自己贴标签,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大概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