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解说文案_【科幻片】聊聊那些虚幻与现实的挣扎——以八部半电影为例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动作/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于1999年上映,由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导演,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编剧,影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尼奥在一名神秘女郎崔妮蒂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三人走上了抗争矩阵的征途。。
虚幻与真实一直是宗教与哲学热衷讨论的范畴,比如佛教的“空与色”,道教的“阴阳虚实”,哲学里的“二元论”,以及我们曾经倒背如流如绕口令一般的“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论等等。当然,电影特别是科幻片绝对不会放过这深奥而睿智的题材。于是有关于虚幻与真实的故事不断上演,也不断进化、不断升华。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比较费脑筋,观众往往看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有时得看上几遍才能明白其中深意。但同时也往往能够形成热议的话题,成为热门电影,吸引更多渴望挑战脑力竞技的观众走进影院进行受虐式烧脑,然后再津津有味的加以探讨与深度解读,有些甚至超出了原作的设定范畴,成为一部无限延伸的神作。这一切,成为了这一类科幻电影特有的魔力与魅力,迷惑着我们,也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来聊聊八部半有关“虚幻与现实”主题的电影,并感受它们的内心挣扎吧……1、《真人游戏》(天地逃生)Gamer2009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里,网络游戏风靡全球,不过玩法可跟如今动动鼠标键盘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而是将玩家的神经末梢接入,可以直接操作游戏角色,而操作的这些游戏角色,却都是活生生的真人。游戏的开发商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利用全球各地监狱里的那些死囚来当成玩家们在虚拟世界里的角色,这些死囚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了操纵他们的玩家手里,而游戏规则告诉这些死囚们,只要获得30次胜利,那么你就能重获自由!多么残忍而富有创意的真人游戏啊,每个亡命角斗士的身后都有一个真实的玩家在操控,他也许是个未成年的富二代,也许是个体态臃肿的中年男人,说不定还是个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他们貌似在进行虚拟的在线体感互动游戏,实则在进行现实的血腥杀戮战争。游戏中不经意的拾起一件装备与一个血包也许就能救人一命,而随手的一通扫射与一枚榴弹也许就能葬送一群人的血肉之躯。在这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而游戏系统两边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天差地别,这一边你只是少了一块游戏币,那一边的死囚却已丢了一条命。这种游戏来源于我们一直热衷的暴力运动(从古代角斗士到现代拳击)与第一人称游戏(QUAKE、CS等)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邪恶的结合。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终极游戏盛宴,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因为在虚拟与现实的两端,它抹杀了善良,泯灭了人性,人类已堕落如野兽与恶魔。2、《未来战警》(机器化身)Surrogates2009同样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人类生活在互相隔绝的世界里,各自躲在家中,彼此之间保持联系的方式就是通过使用代理机器人。这些机器代理人的外表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可以是一位迷人的金发美女,也可以是一位壮硕的硬派猛男。有了机器代理人的社会,一切都化繁为简,生活看上去良得非常完美。你我不必亲身历险,不用辛苦流汗,躺在床上就能外出工作与交际,俨然把网络生活实物化,活脱脱一个QQ游戏“真人”演绎版。这个比《真人游戏》更加人性,也更加完善,它让众多老年人或有身体缺陷的人也能获得如壮年正常人一样的工作机会,也让天生容貌与身材不尽人意的人们有了如花的容颜与曼妙的身段,以此出席社交将再不会缺乏自信。这让大部分人类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人们像吸毒上瘾一般依赖于代理机器人,以至于长年足不出户,拒绝接触真实世界。满大街行走的都是模特般健美却无灵魂的代理机器人,阳光照耀下的世界看上去很美,充满朝气与活力,实则死气沉沉见不到一丝真实的血性存在。这是我们理想的未来么?也许是,因为它充满了安全与美化,不用去美容院与健身房就能实现完美的夙愿,我们用高科技代劳了一切体力劳作,我们坐享着虚幻如真实的生活体验。其进步就用汽车代替了步行,用鼠标代替了纸笔,这不过是科技不断进步的结果,解放了人类的身体,同时也没丧失自由的思想。然而,未来应该是这样么?人之所以为人,的确是因为有着动物缺少的思想与意识,但人类终究还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脱离了真实交往的人类,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没有了手握手的触摸,也没有了四目相对,我们与在虚拟网络游戏里生活有何区别?在片尾,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警探切断了主机电源,摧毁了整个系统。那一刹那,全世界的街巷,代理机器杭人齐齐倒毙,犹如世界末日。片刻后,所有真实的“宅男宅女”从昏暗的门廊中走出,面对久未谋面的阳光与微风,深深的呼吸,怯怯的张望,这一刻,虚幻遁灭了,真实的世界重生了。题外话,布鲁斯·威利斯除了饰演暴力猛男之外,时不时出演科幻片也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这从《第五元素》、《十二猴子》、《世界末日》、《环形使者》以及这部《未来战警》中都可以看出,也许“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在他身上找到了科幻片的最佳代言广告词。3、《异次元骇客》(十三度凶兆)TheThirteenthFloor1999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完美的系统,在网络中再现了30年代的洛杉矶,无数虚拟人生活在这个虚拟的城市中,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网络制造出来的一个幻影。然而有一天,一位科学家发现,这个虚幻城市中的某个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科学家便自己进入虚幻的30年代洛杉矶,调查这件事。不期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他自己、他周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被制作出来的幻境。他的工作是制造虚拟的网络幻境,观察并维护着这个下层世界,他是该世界的上帝,有特权可以进入并享受它或是改变它;然而令人悲哀的,他自己其实也处于上层世界的观察与维护中,他的制造者也可以随意的进入并肆意改变他生活的世界,你始终还得看这个“上帝”的脸色,运气不好的话,你也许会碰上一个“坏上帝”。影片让人思考:你存在么?你如何确定你是真实的存在?你也许只是电脑游戏中的一个代码,一场意外的断电就能让你消失,幸运的话,系统定时存了盘,你或许会在某一个昨天活过来,继续你未完的角色扮演。我们的生活是在做梦么?我们醒来会是怎样?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生活甚至不是一场梦,而只是梦里的一个片段,当梦醒来我们就已不在。笛卡尔宣称的“我思故我在”是真理么?也许“我思”也不过是人造的呢?“我思”就一定“我在”么?当怀疑论的祖师爷笛卡尔也遭到质疑时,什么才是真实的?当男主角驶入虚拟世界的边缘,他看到了初始设计时的系统边界,那是一些绿色的三维网络虚线,那是你生活世界的尽头,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布景世界。你只是庞大鱼缸里的一条鱼,你的世界也许只是“上帝”的玩物与私人乐园,纵然你来到更加真实的十三楼,你也不知道天花板上到底还有几层,而真实的世界到底在那层?故事的结尾以一个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收场,男主角干掉了上层的“上帝”,并取代了他,成为了真实世界的男主角,与早已移情于他的女主角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影片看似给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这童话般的完美收官并没能抵消观众渐入佳境的的惊悚代入感,以至于字幕淡出时,一种不寒而栗的危机感仍然萦绕在也许只是绿色代码构建的影院或客厅里。这是一部与《黑客帝国》同年的影片,有着与之相近的故事理念,却因为没有足够的片长、炫丽的特效、高投入的制作与宣传等一系列原因,它完全湮灭在了《黑客帝国》的光环之下。但它对虚拟世界的多重构建仍是充满创意与革新思路的,不失为一部构思精巧的科幻片,在虚幻与真实的主题下进行了一次快意的遨游。唯一悲哀的是,它出生在了与《黑客帝国》相同的年代,仅此而已,生不逢时。4、《源代码》SourceCode2011男主角科特上尉被一次又一次的送上那辆高速列车,每次只有八分钟的时间调查,期间科特发现自己其实已在两个月前在战场上重伤将亡,只留下了尚未熄灭的脑电波。原来他正在参与一项“脑波源代码”的秘密实验与反恐任务,这项任务通过身体已经死亡的科特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影像来还原事件,调查事情的真相。这是一个更接近于“缸中之脑”的环境设置:“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科特上尉就是这“缸中之脑”,幸运的是,他没落入邪恶科学家之手,他在执行充满正义感的任务。然而,可悲的是,他能感受的一切仍是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与人物,他们也许真实存在,但那都是历史。他只是“被进入”了虚拟的过去,他的存在价值只是进入虚拟,寻找真相,拯救未来。他没有真实的肉体存在,他只能四肢健康的活在虚幻的模拟世界里,在那里他找回了鲜活的自己,但却只有那短暂的八分钟,控制权在他人手里。这无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不自由、毋宁死”。大脑与身体,究竟那个重要?哪个才是真正的自由或是真实存在的证据?活在物质中与精神中哪个才是生命的正解?身体肉欲与精神恋爱哪个更刻骨铭心?日行千里与白日做梦哪个值得宣扬?你愿意做一个无脑的行尸走肉还是无体的灵魂先知?究竟是全身瘫痪,但思维无限遨游于科学巅峰的霍金更值得尊敬?还是四肢发达,但完全无脑言行皆由他人操控,如木偶般生存的刘翔更值得歌颂?又或两者皆令人怜悯?而你我又能自信生存的意义高过了他们?“克里斯蒂娜,若人生仅剩下一分钟,你会做些什么?”——“我会像这样倒计时。”虚幻与真实在这部影片中已被插叙与倒叙割裂到支离破碎,而它偏偏还抛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这就让人有点脑不暇接了。“蝴蝶效应”的因果论、“量子力学”的不可测原理、薛定谔的“既死又活猫”……这些促成“平行宇宙”观的诸多理论同时也促成了许多科幻电影的诞生,它们无一例外的讨论着一枚硬币抛出后人头还是字朝上而带来的宇宙变化与历史多重选择。上帝不掷骰子,可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掷骰子,不可知论与宿命论在这里进行着如火如荼的交战。它们的代表作有《回到未来》、《蝴蝶效应》、《终结者》、《生死调频》、《时空线索》等等,不胜枚举。这是科幻片的另一个主流类型,因为和本次“虚幻与真实”的主题不甚相符,就略过不谈了。邓肯·琼斯天生就是个科幻片导演的种子,将他种入好莱坞丰腴的土壤,我们期待并一定能看到更多五颜六色的科幻之花。5、《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当惯于把玩剧情复杂结构的克里斯托弗·诺兰鼓捣出《盗梦空间》时,全世界的影迷都盼望着一次全新的烧脑电影旅程。伟大的诺兰没有让我们失望,他把“梦境”这个千百年来困惑人类,同时也吸引人类的终极谜题摆上了台面。梦境是人类最复杂器官——大脑在夜间悄悄工作的神秘场所,也是人类无拘无束彻底释放自我的秘密花园。在这里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同时也受到梦神的无情约束,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里的虚幻实则与日间的真实环环相扣,它是真实的镜像,只不过这面镜子时常是面哈哈镜,以至于梦境之像会变得扭曲、怪异、难以琢磨、超出想象。而梦中的我们很难分清虚幻与现实的真伪,或挣扎于内,或享受其中。直到一通闹铃或是一身冷汗才将我们从美梦或是噩梦中唤醒,之后仍长久继续意犹未尽的回味,或是惊魂未定的后怕。梦境就是这样的神奇与魔幻,以至于科幻片导演们纷纷从中挖掘灵感,然而真正成功者寥寥。勇敢的大神诺兰不畏艰险,勇于挑战,于是有了这部《盗梦空间》。它用科学理论解释了我国某些悠久的民间传说,如“黄粱一梦”与“烂柯”。它将梦中时间变慢延长的假想演绎为现实理论,并创造性的构思出多重梦境这样的庞大系统,让“地上一天,梦里十年”成为了理论上的可能,并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梦境与现实的深刻讨论。剧中的男女主角已经很难区别梦境与现实了,在两者之中已没了明确的界限,以至于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很难确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里的生活了。而观影的我们又怎样能确定自己是在梦境还是现实呢?谁有没有过梦到看电影或是梦到睡觉的经历呢?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梦境里?问题是我们到底在几楼?人的思维是复杂的。当你试着不要去想大象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象。笛卡尔说,梦其实是给醒着的人来定义的,但什么时候是醒着,谁知道呢?他在梦的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种论点:感官体验是一种不可信赖的确证机制,因此他对于在感官证据的基础上形成的所有信念都表示怀疑。他假设“有一个法力无边,狡猾无比的恶毒的魔鬼费尽心思地运用它所有的法力来欺骗我”。我们通常认为自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俗称五觉)收集到的一些信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笛卡尔指出:“有时候,我会发现感觉欺骗了我们”。这种感觉正如梦境,它也许是由人工制造出来的,也许正在被一帮间谍秘密改造或盗走,那么你还真的相信自己的感觉么?只要人类靠感觉了解世界,他就无法发现世界的本质。这是一个悖论:一个靠感觉认识世界的人是无法证明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境是真实的,对不对?只有到醒来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我问你,你从来都不记得梦从何而起是不是?你记得的只有梦中间的部分。你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喜欢还是讨厌目前的生活,你希望它是梦幻还是现实?当你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陀螺飞快旋转时,你内心期待的究竟是停下?还是不停?6、《全面回忆》TotalRecall19902012影片根据大名鼎鼎的菲利普·K·迪克(PhillipK.Dick)的科幻小说《WeCanRememberItforYouWholesale》改编而成,这位传奇作家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有《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等。“欢迎来到Rekall,这里会让你的美梦变成现实的记忆”。这是片中记忆公司的宣传广告。你能想象未来的某一天,记忆被制作成商品用于出售么?这也许是我这样记忆力差以及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福音,定期把记忆进行数字化存储,在忘掉后进行下载恢复,岂不是省去许多烦恼。而你也可以像购买DVD一样买到一段定制的记忆,让自己在回忆里享受一段环游世界、遨游太空、饕餮美食甚至是与女明星共餐的美好回忆。虽然使用前知道是虚假的,可使用后说不定真能成为自己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往事,之后还能口若悬河的讲给儿孙听,俨然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样。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你记忆的一部分,经你购买后,它已经属于了你,它从虚构变成了脑海中的事实。听上去似乎很完美,但是科技总是有两面性的。当它被滥用甚至乱用时,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如果存储自己记忆的磁盘弄错了,你恢复成了他人的记忆,将会导致你六亲不认,还死皮赖脸追着一个陌生人叫爸爸,这将会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而你购买的记忆被人恶意掉包,你完全可能会被替换身份变成另一个人,而被输入了你的记忆的人却成了真正的你,这世界的伦理将会何等混乱。当记忆变得不那么可靠,回忆里已经无法区分虚幻与真实时,你我还能相信什么?也许只能像《记忆碎片》的男主角一样,只能凭亲手写下的小纸片来认识这个世界了,然而你又能确定写下小纸片时的你是清醒而真实的你么?当记忆与真实变得混淆,人生与信仰将彻底坍塌。我们也许会如信长般感叹“人生五十年,如梦如幻……”7、《创:战记》Tron:Legacy2011该片是1982年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故事讲述男主角进入父亲多年前建立的虚拟电子世界中,经历一翻冒险和挑战,最终拯救了被困其中长达20年的父亲。听上去有点像搭救网瘾少年的故事,被拯救的换成了沉迷其中的软件设计师而已。是的,有那么点儿现实意义。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六亲不认的境界。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他们甘于终日不见阳光、放弃美食、克扣睡眠,甚至放弃满大街帅哥美女的森林,置鲜活的真实世界于不顾,而心甘情愿的呆在那烟雾缭绕的网吧中,守在那默默无语的电脑前,敲击着爬满污垢的键盘,晃动着浸透汗渍的鼠标,两眼放光的死死盯着屏幕里跳动的小人或是只言片语,满脑门都刻着“忙着呢,别烦我”的勿扰标签,全身心的投入在一个由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里。为什么呢?度娘说“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只是因为“长时间”和“习惯性”么?我想不完全是。或许是因为网络世界带给了他们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比如荣誉、权力、金钱、友情甚至爱情。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我放纵、为所欲为;也能在那里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杀人放火、暴力虐杀;狙击暗杀、谍影重重;云游四海、翱翔太空;赛车竞技、超速驾驶;香车美女、左拥右抱;富甲一方、一统江湖;纸醉金迷、大权在握;指挥若定、纵横捭阖……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精神上成就与满足,这些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富二代、官二代的存在普通人渴望却又难以企及的。在虚拟世界里屌丝男也能变身高富帅,杨丑丑也能自称郭美美,没人知道你的底细,也没人知道你的真伪,在那里,你就是世界的中心,不可一世的王。所以当真实世界的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时,你不屑一顾的哼哼:我正在跟武当掌门和少林方丈搞外交呢,没空吃那闲饭。这就是《创:战记》带给我的一丝启示,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日益发展与强大,它将从精神层面侵蚀我们的现实世界。在人类的大脑里,它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当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后,它将变得无法无天、无药可救……8、《黑客帝国》TheMatrix1999,2003一千个人看《黑客帝国》,就有一千种解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因此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并成就了一部神片的诞生。用以解构《黑客帝国》的方式和理论林林总总。宗教:包括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甚至生僻的诺斯替教;程序与数学:长久被压抑的程序员与IT男们兴奋了,用各种专业术语与数理图表解析着矩阵的来龙去脉;欧式科幻:与它有关的有《神经漫游者》、鲍德里亚以及菲利普·K·迪克等等,影片所涵盖与涉及的科幻小说不计其数,它俨然成为了20世纪的科幻集大成者;港片桥段:东方元素的凸显让中国影迷站了起来,除了基努·里维斯那1/8的华人血统外,影片对众多港产枪战与功夫片的抄袭(其实大多原本也是出自袁和平之手)被我们推崇为向港片致敬;日系动漫:庞大的动漫迷群体更是如节日狂欢般庆祝着影片的上映,他们是有理由的,沃卓斯基兄弟(至少当时是这样的)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日系动漫迷,这从之后推出的《黑客帝国动漫篇》以及日后他们创作的《忍者刺客》就能看出;社会体系:乌托邦也好,无政府主义也罢,影片探讨的未来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社会构想;剧情谜底:影迷们解读了各种版本,终极、超终极、超超终极,集中起来完全可以形成一本厚厚的论文集,而关于锡安是不是也是虚拟的疑问更是成为了影迷们永恒的话题。电影技术:对于动作片来说,《黑客帝国》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子弹时间”这样的多摄像机拍摄技术是划时代的创新,以至于之后众多的电影无数遍的模仿与山寨。《黑客帝国》创造了众多的技术巅峰,在之后的许多年里都未被超越,并长久的霸占着音响器材店的测试专区。当想起那一幕幕强大与震撼的视听画面,我们只能惊叹这部作品也许来着于未来,来着于外星……而解读最多的仍然是哲学的领域,关于虚幻与真实一直是中西方众多哲学大师探讨的终极话题。存在与虚妄,这是一个问题。《黑客帝国》无疑是把这个哲学命题升华到电影领域的一部杰作,沃卓斯基兄弟,包括他们自己,都难以超越。在这方面,有无数大神给出了神一般的解读和透析,我虽然很感兴趣但却怯于班门弄斧,我只能说《黑客帝国》阐述了我最喜欢的一个老者讲述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那就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黑客帝国》演绎了一出惊世骇俗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展现电影魔力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讨论并解析《黑客帝国》成为了超越影片本身的一大亮点,它引领着我们这些似懂非懂的影迷们在更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道理上不断疑问、求知、求解,循环往复,探索不止……8.5、《攻壳机动队》GhostInTheShell1995-2004当怪才押井守遇上怪才士郎正宗,一部超自然的作品《攻壳机动队》诞生了。我把《攻壳机动队》算作半部影片,是因为它是一部动画片。好吧,这站不住脚,我承认,我是一个标题党,企图用“八部半”的名号吸引更多的文艺青年。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同时也要感谢你的耐心。很多人都说《黑客帝国》的部分灵感来自《攻壳机动队》。是的,非常明显,毋庸置疑,这从那插满管子的身体就能说明一切。然而这只是表象的一部分,两者的内核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区别。《黑客帝国》切入了虚幻与现实的缝隙,并将裂隙拉开,极端的暴露了两者的分别,用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剧情起伏让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以至于走出影院的影迷仍孜孜不倦的议论着我们究竟是清醒的存在,或仅仅只是机器人世界微不足道的干电池。《攻壳机动队》(押井守版)则不然,它冷眼旁观似的讲述着科技无限发展后的人类未来,作品基调灰暗,剧情晦涩,全片气氛充满了肃杀与悲凉。大量引用高深莫测的哲学、宗教、神学领域的真言秘语,禅机无限,隐喻遍地。观众在大量的信息和神谕面前有些脑眼无措,不明深意。男女主角都或多或少丧失身体机能,使用义体。通过直接将通讯终端植入人体的方法实现人机合一,使得躯体和思想能够直接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互动,并最终发展至“电子脑”。不良后果是:人们处在了脑部入侵的危险之下,因为他们的神经是连接向整个使用电子脑的人群的。最严重的脑部入侵犯罪就是骇客(GhostHack),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人的人格,包括过去的回忆和某个人的身体判断都将受到黑客的支配。你的躯体也许会在接入系统的时候被黑客入侵,占据你的大脑与躯体,也就成为了网络里孤魂野鬼脑电波们的宿主,感觉有点儿鬼上身的意思。这样的结果就是虚幻与真实之间有时会发生错位与颠覆,真实的你也许会被虚幻的网络入侵并控制,成为真正的义体;而漂移不定的脑电波却借网络接口占据着万千身体成为真实的存在。在这里,何为虚幻、何为真实将更加玄妙、模糊,伦理系统彻底崩溃。《攻壳机动队》剧场版以及TV动画一起,构成了一部错综复杂、纷繁庞大的科幻系统,其中的科技与理论设置充满奥妙,复杂程度甚至远超《黑客帝国》,要研究它已非本文力所能及,所以只是点到即止的分析了一下义体与电子脑在虚幻与真实之间的桥梁作用。科幻电影的海洋浩瀚无垠,而有关虚幻与真实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它不如太空题材那么炫目,不如时间题材那么精巧,不如外星人题材那么神秘,不如微生物题材那么恐怖。它没有绚丽的光剑,没有宏大的星战,没有温情的第三类接触,没有浪漫的穿越恋情。它更多的是对存在的思考,对虚幻的度量;它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对哲学的辨析。在人类探索未来的征途中,我们不断的在虚幻与现实中挣扎,为的只是确定那为大船掌舵的灵魂与躯体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秉承着善良与人性,象征着高尚与正义。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