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者》解说文案_这部讲述“失败”的战争片,同样让人尊重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剧情电影《捍卫者》,于2017年上映,由廖希 韩平导演,啸杨 却却 编剧,影片讲述了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淞沪会战中,姚子青奉命率部五百余人守卫宝山县城。日军为扩大登陆地域,对宝山进行了海陆空协同的疯狂攻击。在装备落后,地势不利,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智勇双全的姚子青带领全营以寡敌众坚守孤城,灵活运用战术战略,从主动出击攻袭敌军到固守阵地顽强抵御,七日内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全营五百余人先后战死沙场。九月七日日军破城,姚子青率残部二十余人在城内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壮烈殉国。。
文/杀手里昂战争题材电影不好拍,一方面要保持正确的战争观、历史观,一方面还要与当下商业市场创作规律相契合,让更多年轻的主流消费群体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编的战争片《捍卫者》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做到了很好的融合。《捍卫者》在故事取材上算是比较冷门,对于观众来说,“淞沪会战”可能比较熟悉,但其中的“宝山保卫战”对于没有深入研究过历史的观众来说还比较陌生,影片从这个角度切入,并不是去消费历史、消费战争,来激发出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它最大的意义是让观众铭记历史、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作为一部真实还原历史原貌的战争片,《捍卫者》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战争,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像“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那样歪曲历史、戏说战争的抗日神剧,不仅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也是对战争与历史的极大不尊重。《捍卫者》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在形象上都很立体饱满。一方面,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表现出一种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在面对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恐惧,都体现出人性最真实的部分,而这部分是最打动人的。特别是影片中对于主角姚子青这一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但导演对这一军人形象的处理与以往不太一样,并没有将这个人物做得很极致夸张,而是非常含蓄克制,观众在姚子青身上并不会看到太多动作表情,大多沉默寡言,但他身上却带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有一种作为军人的坚毅,而正是这份坚毅的力量,才能支撑他率领600壮士与几倍的敌军对峙,誓死坚守宝山七天不破。影片结尾有一个镜头很动人,姚子青誓死保卫宝山,最终殉难,就连日本人也被他的精神所折服,用一块白布将姚子青的尸体遮盖起来。为了让这部战争片更能契合当下电影市场,导演对电影进行了商业类型化的处理与包装,以便让更多的年轻受众接受这样的题材。因为电影讲述姚子青将军率领的600壮士守卫宝山的历史事件,所以导演在关于对日的战略战术呈现上做了很多精心的设计,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时势灵活运用各种相应战术,采用了合围阵地战、伏击战、歼敌战、狙击战等,一次次的将敌人的进攻击退,也显示出姚子青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影片以字幕的形式将每天的战事状态呈现在银幕上,有一种纪实性与真实感,这也是片中拍摄战争场面所追求的一种风格。片中的战争场面采用了大量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追求一种晃动效果,营造出一种纪实风格,让观众仿佛能够随着镜头穿越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年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片中最为精彩的战争场面要数结尾的那场巷战。姚子青率残部二十余人组成“敢死队”退守宝山城,与日军展开的那场惨烈的巷战极其真实震撼。这场巷战拍得极具层次感,观众的视角不仅跟着摄影机镜头在巷子里穿梭,还在各种破败的二层楼房里进行穿梭,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冲击力。好的战争片不光要有真实残酷的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历史的尊重。《捍卫者》中,姚子青与战士全部阵亡,宝山失守,虽然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一次成功的“失败”,犹如《敦刻尔克》中的“有一种胜利叫撤退”一样,都值得人去尊重。在当下的和平年代,《捍卫者》的最大意义便是警醒后人,勿忘历史,勿忘那些在战争年代誓死保卫和平的革命英雄们。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