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夺金》解说文案_《黑海夺金》:困兽之斗,潜艇逃杀

作者:吾爱影人

英国| 美国| 俄罗斯冒险/惊悚电影《黑海夺金》,于2016年上映,由凯文·麦克唐纳导演,DennisKelly编剧,影片讲述了《黑海夺金》由裘德·洛主演,讲述了一个潜艇的船长带着自己的队伍奔赴海底,寻找沉没的宝藏的故事。裘德·洛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具有小混混气质的船长。在幽闭的潜艇内部,船长和他的船员都由于压力导致“精神恍惚”。最终,寻宝之旅变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存游戏。。
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能够出现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实在是罕见。《从海底出击》《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U-571》《K-19》,这些著名的潜艇电影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潜艇电影,因起特殊的环境构成,成为电影市场一个特殊的题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只要是潜艇电影,必定会涉及到如下至少一条规则:1、深海之下封闭的空间,不仅与外界隔绝还无处可逃,幽闭恐惧随之而来;2、在密闭的环境下,常年累月的面对同一帮人,人性的因素被放大,内讧极其容易发生;3、只要是潜艇电影,就意味着这是一部男人戏,潜艇里不会出现女人,而且潜艇上也有“女人登船会不吉利的传说”(曾有一部《深层恐惧》就是说潜艇上接纳了一位女子,导致厄运,可惜电影不算成功)这部《黑海夺金》,也出现了一个迷信传说,带“处男”上船不吉利,指的是那个利物浦口音的托宾,实际上随着电影情节发展透露,托宾其实连孩子都有了。不过这个情节大概算作《黑海夺金》这个故事的前兆,一帮无乌合之众,乘坐一艘破旧的潜艇去海底寻宝,在出发前就带着不好的预感。这让我想起了年初风靡的“太平洋大逃杀”事件,“鲁荣渔2682号”上的血腥故事。《黑海夺金》与后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出发前不吉利的事情。密闭的铁罐子,连死都死囫囵个儿的,东拼西凑的船员,用原文中的一句话“事情如何发展,便取决于船员当中有着什么样的人物了。”潜艇题材融合了夺宝式的冒险,幽闭空间与海底探宝这样的交互体验,让电影的节奏竟然不慢。别指望该片能够达到《从海底出击》那种将幽闭和内心焦躁发挥到极致的效果。因为在这个快餐时代,商业电影是不允许你这么做的。这也是如今为什么潜艇题材如今凤毛麟角的原因。一方面该题材内容比较单一化,另一方面狭小的空间内的故事潜力几乎被挖掘殆尽。除了上述《从海底出击》外,也有人性冲突《红潮风暴》,信息和沟通问题《猎杀红色十月》,甚至《U-571》直接拍成动作片(该片是好的动作电影,但不是好的潜艇片)。而这部《黑海夺金》嫁接了冒险类型之后,故事又有了另一个方向的发展。本片的内容基本上一半是“太平洋大逃杀”的故事,另一半是冒险的桥段。题材嫁接之后,由于是在深海潜艇中,两方面内容都被赋予了幽闭之感,无论是在破旧的铁罐子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潜行,都是紧绷感十足。个人最喜欢的段落有三:其一是他们登潜艇那段,前苏联狐步级潜艇,上世纪50年代服役的老古董,锈迹斑斑,从明亮的外部海面到阴暗狭小的内部造成的那种强烈反差感营造的非常棒。其二是海底夺宝那段,纳粹潜艇上人吃人的故事,深不见底的海沟,突然飘来的死尸,这段内容是全片最刺激的一段。其三就是结尾处潜艇朝着海沟下坠的场面,紧张中带着压抑。所以说把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拍得很刺激,《黑海夺金》算是比较特殊的一部。但电影关于人性方面的刻画仍然处于模式化,包括最后的反转等等,也是顾此失彼,即想拍出潜艇题材的那种幽闭氛围,又想突出商业电影那种节奏感和刺激效果,本片保留了两个最大的卖点,牺牲了关于角色刻画方面的内容。或许这部电影根本没打算拍成如何牛逼的经典片,仅仅作为一部商业而言,来自《末代独裁》的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算是完成任务,最起码电影还算好看。另外,不要以为这样的电影就不适合女性观众,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本片的第一受众并不是女性,女同胞们估计是没机会登上潜艇的(详见前文的“迷信”,当然可供参观的退役潜艇除外),但好莱坞电影,绝对不会以题材来划分受众群体。商业电影看得是精彩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一点男女都受用。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电影(我国没有分级,小孩其实不推荐),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制下,绝对不会因题材将一部分观众挡在电影院之外。最起码还有昔日英伦帅哥裘德·洛,如今有朝着杰森·斯坦森的方向发展。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