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解说文案_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剧情/文艺/儿童电影《嘉年华》,于2017年上映,由文晏导演,文晏编剧,影片讲述了少女小米在海边一家旅店做临时工,碰巧成为在旅店发生的一起少女被性侵案件的唯一知情者。为了保住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决定保持沉默。与此同时,被卷入案件的小文却发现她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影片透过两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性的青春成长故事。虽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面对挫折和伤害,但一个良性的社会机制、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和解,以及自我的坚强和勇敢,会让成长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契机。。
这个周末接连观看了两部素质很不错的国片,《不成问题的问题》以及《嘉年华》,前者已经简单评论了,不再赘述。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刚刚获得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文晏)的《嘉年华》。 因为某热点事件, 《嘉年华》受到了意外的关注——人们都拿她和韩片《熔炉》和《素媛》做比较,因为讲述的都是少女被性侵的故事——在观看本片之前,我也认为是和那两部韩片类似风格的作品。看了之后,我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她们根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套路产生的:《熔炉》极尽煽情之能事,创作者知道在何处放出哪些催泪弹能够打动观众,各种泪点拿捏得恰到好处,直到片尾,久久压抑的情绪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就像那些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么说并非贬义,因为这正是成熟的电影工业应有的表现,反观中国,似乎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嘉年华》的气质和《熔炉》是截然不同的,她几乎是以非常冷静客观的态度记载了性侵事件之后与之相关众人的反应,而实施性侵的坏人刘会长几乎连正脸都没给(就像是张艺谋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马精武扮演的老爷),不像《熔炉》中竭力表现一干面目可憎的败类教师,也没有以极大勇气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面人物(孔侑扮演的年轻教师)——在我看来,史可扮演的律师在《嘉年华》中所做的事更多的是在履行她的职责。而真正想为女儿讨回公道的父亲(耿乐饰演)却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废物”(而且这应该是义不容辞的事)。这大概和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关系:韩国电影给我的感觉总是很压抑然后很激烈,不乏变态的表现,情绪特别浓烈,所以他们能拍出《熔炉》,《辩护人》,或是《漂流欲室》《老男孩》这样的争议作品(这方面李沧东导演可能例外一些)。 我觉得文晏导演拍摄《嘉年华》的克制恰恰是本片最大的特点,这会让观众更多的关注电影本身。我们也因而能更加冷静的审视这现实的一切。 《嘉年华》的气质更接近于反类型的“作者电影”,她直接从那些法国“新浪潮”前辈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如特吕弗的《四百击》,或是阿涅斯-瓦伊达的《流浪女》,充满了符号的隐喻和象征(梦露雕像,假发,耳环,礼服……) 她也很像是1980年代中国出现过的所谓“探索电影”(其实就是艺术电影),有很多反常规的设计,比如剪辑,比如摄影,包括剧情的设计等等。 我这里要特别推荐一部当时曾经风靡一时的“探索片”:周晓文导演的《疯狂的代价》——和本片一样的少女性侵题材,一样的表现女孩被性侵后的反应,通过演员的动作表现心理变化,也有大量符号隐喻 ,不知道文晏是否受到了影响。当然,很多人知道《疯狂的代价》是因为她的片头不仅于此,我以为《嘉年华》的关注点并不是性侵事件本身,而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关注女性成长,少女的心理变化(包括性意识的觉醒),以及主人公周围人物(主要是女性)的表现的电影。就像韩国导演奉俊昊那部口碑上佳的《杀人回忆》一样:作者并不在意杀人事件本身,抑或凶手到底是谁,而是借案件来描绘众生相,以及社会背景等等。某种程度上看,《嘉年华》其实是一部青春片。在《嘉年华》中,几个主要的人物都是女性,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互文与对比,小文和小米:这个影片的双线索是最明显的互文:两个身份迥异,性格参差的少女都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小文和她的那夜夜笙歌,浓妆艳抹的母亲之间,很难说没有影响和逆反;小文和一同受害的同学张新新:小文显得成熟,而张新新懵懵懂懂;女律师和小文母亲:一个精明强干的职业女性和色厉内荏,无所事事的无业妇女;小米和她的同事:前台莉莉……每一组形象几乎都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或者是某些共同点。而且几乎都是形象饱满的。 有趣的是,片中的男性形象要么模糊不清(如刘会长),要么软弱无力(如小文父亲),要么形象扁平(小健),或者变化突兀,着墨甚少(如坏警察王队,本来以为他可能会是一个如《野兽刑警》中黄秋生扮演的亦正亦邪的角色,后来发现我想多了),这些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是创作者的故意设置。当然影片不是没有缺点,感觉画面的前后风格不太统一(前半部自然光为主,后半部又是很多布光),有些运动镜头变化过快(当然,也可能是一种风格),案情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逻辑过渡,有些演员表演缺乏深度,如刘葳葳扮演的小文母亲等等,供商榷。 谈到演员表演,真的要赞一赞饰演小米的少女演员文淇(在本届金马奖因为本片获得最佳女演员提名,并且因为另一部影片《血观音》获得最佳女配角),她在《嘉年华》中的表演非常到位,有超过其年龄的成熟,假以时日,她可能会是另一个朱迪·福斯特,或是娜塔莉·波特曼——当然这要看她后来的努力,选片的眼光以及能不能碰到好导演的调教了(无疑,文晏对她的调教是成功的,甚至,我还感觉导演为她专门加了戏)。说了这么多,其实在现在这种情形下,能有勇气拍摄这样的影片,并能够展现到大银幕上,我觉得就是很了不起了。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