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空间》解说文案_《极乐空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动作/剧情/科幻电影《极乐空间》,于2013年上映,由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编剧,影片讲述了2154年,世界上有两种人类存在:非常富有的人生活在无污染的人造空间站,余下的穷人则在破败荒废的地球上苟延残喘。地球上的人们极度渴望逃离这个充满犯罪和贫穷的土地。麦克斯,一个因病急需去极乐空间的普通人成为救星……。
尼尔·布隆坎普导演生涯的轨迹和加里斯·爱德华斯十分相似,都是以一部小成本影片赢得口碑之后再吸引到大片厂的巨额投资,且两人的切入点皆为科幻类型片。爱德华斯用《怪兽》投石问路,引出了《哥斯拉》;而布隆坎普则以更为惊艳的《第九区》作为敲门砖,拿到了超过一亿美元的资金来拍摄《极乐空间》,以及马特·达蒙、朱迪·福斯特等大牌明星的加盟。但细究起来,两者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布隆坎普的起点显然要比爱德华斯高出不少,当年那部《第九区》带来的冲击力和耳目一新之感是《怪兽》所不能比拟的。不过高起点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值,既有来自影迷的也有来自投资方的。作品有没有突破倒还在其次,至少得给其中一方有个交代,说白了就是要么别让观众失望、要么别让老板赔钱。若以这个标准看,《极乐空间》或许还算过得去,2.3亿美元的票房亦属小赚了一笔。然而,对于冲着《第九区》这个招牌去的观众来说,影片无疑是令大多数人失望的。面对贬多褒少的评论,恐怕布隆坎普就不那么有底气了。个人而言,我倒并不觉得《极乐空间》有多么糟糕,不如《第九区》是肯定的,但也还在平均水平之上。在风格上,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地方,都具有悲观主义的、反乌托邦式的赛博朋克色彩,「大型企业」、「政府腐败」、「贫民窟」、「社会疏离」等等元素得以放大,简言之便是「高质科技、低质生活」,人类(至少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与科技的发展不成正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布隆坎普对于这个世界的思索和担忧——在高度发达的科技面前,是人性的泯灭和文明的衰败。在《第九区》中表现为种族歧视与官僚政府,在《极乐空间》中则表现为贫富分化与精英主义,虽然各自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最终的指向分明就是人性的绝情和冷漠。看看《第九区》里亲人朋友对待维库斯变异前后的不同态度,再看看《极乐空间》里德拉库特对待穷人的不屑一顾,导演的用心是那么得显而易见。当然,两部电影确实存在差距。《极乐空间》在娱乐性上有一定的提升,其代价便是失去了《第九区》的尖锐和深刻,尤其是置于本片的娱乐成分受到诸多诟病的前提下,内涵上的损失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此外,人物的刻画是另一大相形见拙之处,与维库斯内心戏的纠结复杂相比,麦克斯的形象要单薄得多。从头至尾,他的行为动机和诉求都是十分单纯直接的,或者说导演并没有将政治方面的抱负融入到人物身上。如果把《极乐空间》视为一场「均贫富等贵贱」的起义的话,那么麦克斯至多只能算是这场起义的一个不自觉的先锋罢了。回过头来说说贫富差距问题,在任何一个以资本为本的经济制度中,必然会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导致贫富差异。而作为大多数的执政者,只要这种差距达不到令贫困者揭竿而起的地步,基本都会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即使他们在当政前有过许多豪言承诺。但若是聪明的执政者,一定会掌握其中的度,不管是虚与委蛇还是惺惺作态,表面文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影片中的德拉库特是一个反面典型,小聪明会耍,但终究缺乏大智慧,而且情商也不高。与其最后死得不明不白,还不如大开善门,让穷人享受相同的医疗技术又能怎样?只要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点小恩小惠实在不足挂齿。「政治」本就是各方妥协的过程,不付出点代价怎能达到共赢?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事实上,本片的精彩程度欠佳,与反派的水平不高有着莫大的关系。凭着麦克斯单枪匹马居然也能闹到这般田地,「极乐空间」的管理组织也当真是个大问题哦。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