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可摧》解说文案_有形而无核——评《坚不可摧》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传记/剧情/运动电影《坚不可摧》,于2015年上映,由安吉丽娜·朱莉导演,乔尔·科恩 伊桑·科恩 编剧,影片讲述了故事主人公Zamperini是美国加州意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后裔。从小他就精力旺盛,加入学校田径队让他远离了街头的打打杀杀,体育天赋让他破了一些纪录,但更惊人的是,他入选了美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去参加了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并受到了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的接见并与之握手——尽管他的五千米成绩仅为第八。  后来美国加入二战,Zamperini应征入伍成为了空军的投弹手。执行过几次成功的任务后,他的战机不幸在一次搜救任务中坠毁在了大海中央。他和幸存者们带着伤痕爬上救生筏,在鲨鱼们和烈日的伴随下,在饥渴和绝望的折磨下,在海上漂浮了47天,终于有人把他们救起——结果是日本海军。Zamperini又在战俘营里被不断虐待,直到战争结束,他仍然要面临“创伤后压力症侯群”对他的精神折磨,好在他还有关心他的妻子和福音传道者Billy Graham的帮助。。
基于真实事件传记原著改编,安吉丽娜朱莉的这部“冲奥”定制片(结果仅捞到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辑三项技术类提名)拍得就像一篇小学生作文,平铺直叙流水账,该提到的地方都没错过,可就是看不到原著里的内涵与精髓。  主人公的角色塑造太过苍白:他熊孩子了,他跑出一片天了,他战斗英雄了,他坠机漂流了,他落囚受难了,他终于得救了……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缺少合适的衔接,几乎是以跳跃式的一一呈现。其实原著里有很多详尽的细节描写都非常有助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内心思想表达,但影片中似乎都把这些给忽略了。  最让我无语的就是日本军官那个角色的演法,估计本意是想表达外表残忍而内心抗拒的痛苦挣扎,结果愣是给演出了一股基情满满虐恋情深的味道。我身后有位女观众(想必腐女无疑)边看边嘟囔着“唉,这是相爱相杀啊……”我也是醉了……  结尾处本该是本片精髓的宽恕与救赎之旅,却仅以寥寥几句字幕带过,也恰恰暴露了本片美式主旋律的中心。小鬼子好坏好坏的,原谅他个屁啊!  以下是我观后的一些引申感想,仅出于个人价值观,与影片无关。  我觉得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就是:战争是由统治者发动的,但被卷入战争而牺牲或受难的,却大部分都是那些跟战争根本无关的普通人。  一个美国兵,一个日本兵,在战场上一见面就互相要置对方于死地。可他们本身都未曾谋面,互不认识,无冤无仇。说不定在和平年代,两人同在中国旅游时碰巧遇到还会喝上一杯交个朋友合影留念什么的,但偏偏就是在战场这个特定环境下,没有理由,没有犹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人性里的阴暗面,在战争这股催化剂的强力作用下,得到了无节制的释放。世上有没有纯粹的天使,我不知道。但魔鬼,我相信一定有,它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甚至,就躲在我们心中那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被封印着,直到潘多拉魔盒被揭开……  我并不认同现如今美国在战后已发展成型的美式强权,为保证美国自身绝对利益而不惜忽视他国利益的外交政策。但现实中的正义与和平,没有实力做后盾,只靠嘴上说,也的确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拥有着毁灭任何一切的能力,但选择善待一切,这对自己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可,别人也这么想吗?愿意相信吗?  信任的建立很困难,失去仅在一瞬之间。  后记——片尾字幕滚动偶然看到本片中文译制就是大名鼎鼎的贾翻译,感觉贾翻译来搞这种主旋律片子的文字表达水平还是不错的嘛,至于像动漫改编类这种年轻人的东西,求放过可以么?【很可怜很期盼的表情】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