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惊》解说文案_家和万事惊:都市生死疲劳下的香港精神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香港喜剧电影《家和万事惊》,于2019年上映,由邱礼涛导演,张达明 唐文康编剧,影片讲述了敦厚老实的中介卢伟文与家庭主妇妻子淑贤、失业愤青儿子、沉迷网恋的女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一家五口过着每月要还房贷的节衣缩食生活。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还不完的买房贷款、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都成了这个家随时爆发争吵的源泉,而他们唯一舒缓焦虑的就是那一扇窗外的海景。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块飞来广告牌完完全全阻挡到了整家人的视线,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去舒缓压力。而这块广告牌的主人王小财却不以为然。解决无期、焦虑升级,卢伟文一家的疯狂计划就此展开……。
在今年1月的内地院线中《家和万事惊》必定是独特的一部。从过往的港产电影中,警匪片和恐怖片必定占据了类型的大头;而随着近几年香港电影自我意识的回归,本土电影人开始越发考量自我的生存状态,他们赋予电影独立、冷静和自嘲的气质。诸多作品在以现实主义手法阐述外部压力之余,更以黑色幽默口吻讽刺自我对世界的感知。从《老笠》到《幸运是我》、从《一念无明》到《四个孩子的校长》,皆体现出香港人对自我存在感的焦虑;但没想到的是曾作为恐怖片专家的邱礼涛竟然放弃了对自身优势的输出,他以集合大量香港本土中生代明星之力,在嬉笑怒骂完成了一部只属于香港人的作品。《家和万事惊》在把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很好的融入一体之外,戏剧改编的特点让过程变得更具张力。如果说《一念无明》以现实主义视角刻画了底层香港人的生活状态,而这部电影更像是邵氏经典《七十二家房客》的现代版。电影把眼光对准了更具代表意义的中产阶级,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关于生存空间的争夺纠纷。《家和万事惊》的独特在于对细节处理的生活化和碎片化,并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电影把吴镇宇一家人的每天生活细节切碎并放入到桥段中,在给予了观众感同身受的体验之余,更让他们在戏剧冲突中感受到角色的温度。或许前20分钟是对主线的铺垫,后面吴镇宇饰演的卢伟文一家与古天乐饰演的王小财冲突却成为了全片的主要诉求。电影以一块近乎艺术品的广告牌为切入点,它成为了阻碍卢伟文一家人观看海景的最大障碍。曾经的灯火通明便为了24小时的静物、曾经的“海景房”瞬间成为内陆帝国。广告牌的存在不仅抹杀了卢伟文家庭对窗外世界的期许,更成为了横亘在他们心头的一根刺,打消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为了拔掉心中那根刺,卢伟文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人事关系,但是在与王小财的短兵相接中,卢伟文一家处处吃亏,从政府的监管、大厦的物业再到社区的投票,卢伟文几乎无优势可言;当然在这段冲突之外,许多片段以调侃的方式讽刺了官方机构和散漫的社区管理制度;在香港过度自由化的情景下,调解方式、办事效率以及政策的滞后性都会成为解决民事争议的阻碍。即便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出马,程序的繁琐亦折磨着中产每一天瞬息万变的生活。在他们应对巨型广告牌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不自觉地对主角泛起了同情心,但一幕幕辛辣的现实主义桥段也在细节中反复上演:包括淑贤于菜市场的锱铢必较、楼上猪肉佬的自私贪心、张达明于家庭地位的卑不足道、甚至要求跳海以让儿孙继承保险等等。最后他们为了争取不属于自己的窗外“海景”,更动了谋杀王小财的念头。或许卢伟文算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在卢伟文一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其实另一出悲剧也在上演。我们眼中的反派王小财,年近40但居无定所、外表光鲜亮丽却失业多年,他的无助境遇更代表了当下香港年轻人生存的窘境。每到深夜巨大的焦虑让他需要一瓶安眠药才能入眠、过往的痛楚亦逼迫他近跳楼的边缘。但是我们所理解的香港精神并非如此绝望悲观,在重压之下,仍然充满着自我和解和调侃,在自我精神能量的修复中我们更看到了香港人温暖和不屈服的一面。幸好在《家和万事惊》的结尾并未有给大家呈现出一个悲观的结局,而之前每个角色的种种利己主义思维也在同情心和有效的沟通中得到了开化,最终卢伟文一家以更淡然的心态面对大都会的日新月异,对这个世界宽容,海景早已在心中。在香港电影日渐衰落的今天,《家和万事惊》的出现是必要而迫切的;它成为了港人情绪抒发的大集合,在向外界展现了独到的香港精神之外,更从侧面反映出特区民众与内地沟通的渴望。其实在香港人均不到10平方米的居住空间内,芸芸众生更能体会到都市压力下和逼仄空间内的生死疲劳;狮子山下香港精神给了600万港人通融豁达的处世之道,更给了他们团结温暖的前进力量。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