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解说文案_盛会中那一声无力的哭诉——《嘉年华》观影多方面杂感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剧情/文艺/儿童电影《嘉年华》,于2017年上映,由文晏导演,文晏编剧,影片讲述了少女小米在海边一家旅店做临时工,碰巧成为在旅店发生的一起少女被性侵案件的唯一知情者。为了保住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决定保持沉默。与此同时,被卷入案件的小文却发现她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影片透过两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性的青春成长故事。虽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面对挫折和伤害,但一个良性的社会机制、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和解,以及自我的坚强和勇敢,会让成长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契机。。
前言:虽说是关于《嘉年华》的杂感,但形式还是偏向于影评,而不是单纯的观后感。影评除了自己的感想,更多的是对电影一定程度的评析,哪怕在字面表达上有一些感性成分,它的本质还是不会变。 观影平台:电影院观影方式:众筹观影有无优惠:无,原价35元/人 一、关于意义:“繁荣昌盛”下女性困境的危机信号 《嘉年华》并不是因近期的性侵话题而生的电影,早在它的原型事件发生的那些年,女性安全问题就已经存在着。但它的定档十分应景,甚至到了让部分人士对其恐惧的程度。 女性安全问题从来就不缺重视的人,只是因为本就复杂的现实因素,导致这一问题未能被更明确、更严谨的规章制度抑制。而近期,由于一则未得到官方证实的不知是真是假的传言,女性权益便受到了理直气壮的打击。一方面,那句经典的“塔西佗陷阱”理论开始在网络上传开,似乎意在暗示大家理解上层的决策;另一方面,某团借势通过列举国外性侵事件,大言不惭地否定女性维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这两种论调看似义正言辞,实则有点荒诞。“塔西佗陷阱”?听着有点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狼来了”嘛!若没有之前喊了几次“狼来了”却不见狼来了,这回喊“狼真的来了”怎么可能会没人信呢?某团的表达更让人捶胸顿足,居然以犯罪现象无法制止为理由说明捍卫权益是无效的,这和说“人早晚都要死,干脆不要活了”有何两样? 而愤怒归愤怒,反对归反对,在“腾飞崛起”的欢呼声中,女性的基本权利依旧被践踏着。但《嘉年华》的导演文晏通过影片还提醒了我们:咱们只是在意中、上层群体中的女性权利是否被侵犯,那边缘群体中的女性呢?又有多少人留意着?她们的权益除了自己,又能有谁捍卫着? 二、关于电影:有心无力的类Dogma95式现实描绘 刚刚提到《嘉年华》将当下女性困境直接反映于大银幕,让更多人重视,这确实体现了导演的社会责任感。但这并不等于《嘉年华》本身就无可挑剔。虽然笔者不知道影片除了结尾的广播外有没有其他的删改,但从目前看到的版本来看,它不差,但还缺了一些刺痛人心的力量,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好。 拿《嘉年华》和《熔炉》《素媛》等片比确实很不恰当,因为后者是韩国的主流商业类型电影,故事模式和拍摄手法都按照主流剧情片的基本要求进行的。而《嘉年华》从创作方向来看,它更接近于dogma95的电影风格——写实的手持摄影、不加修饰的场景、现场收音、无明确类型……而纵观dogma95风格或深受dogma95风格影响的电影,最适合作为评析《嘉年华》的参考电影的,就是前几年备受热议的《狩猎》。和《狩猎》一比较,咱就会明白为什么《嘉年华》电影本身为什么还不够让人感同身受了。 《狩猎》的故事发生在较为封闭的小镇,男主角卢卡斯和他的托儿所同事、邻居、哥们儿甚至冤枉他的小女孩的关系都比较紧密,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互动,以致于卢卡斯性侵的传言扩散后,小镇里人人自危,才有了后来卢卡斯的道德困境;《嘉年华》故事背景在海边的一个小城市,算是半封闭区域,但小米不仅和受害人小文之间没什么关联,甚至和阿健、莉莉、酒店老板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可有可无的,而小文遭到的家庭暴力基本上都是硬给的,感觉是导演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刻意安排的。此外,《狩猎》对人物的刻画不能说丰满,至少也是到位的,卢卡斯之前离婚,儿子归母亲管,只有一只狗陪伴着他,多少造就了他慈悲、懦弱、有罪恶感的性格特点,但也为他被乡亲们误解、排斥提供了借口;《嘉年华》就输在没能很好地把片中两个受害的女孩形象立住,小米需要身份证做什么?小文为什么会和新新一起陪会长开房?其中的原因在片中都没有半点交代,倒是花了好些镜头给小米、小文分别和沙滩上那个象征着性开放和城市繁华的梦露塑像同框,导演的符号隐喻是满足了,但让人物险些符号化,难道对主题表达会有很大的帮助吗? 当然,虽然没能更好地让人产生共情,但《嘉年华》并非一无是处。在导演技法上,文晏很好地从dogma95汲取了养分。片中好多暴力情节是直给的,但视听表现并不是直给的,往往是镜头回避只留声音,让暴力情节发生在画外空间,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很容易让人细思极恐;有好几处桥段将孤独的主角疏离于和谐的群体氛围,除了结尾忙于接客的小米和“正大光明”的广播的不搭调,还有小文和新新在教室外的被训斥和教室内欢快的喧闹声形成的反差,这都体现了文晏的表达意图。虽然和《狩猎》中卢卡斯在教堂含泪回望冤枉他的小女孩那一幕无声胜有声的精神打击相比,那些手法还不够高明,但也值得一座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奖杯了。但由于角色关系和人物刻画的不足,导致影片没能很好地表达文晏为捍卫女性权益对社会的呐喊,也没能进一步获得奖项上的肯定。 三、关于宣发:滞后的宣传定位带来的选择困难症 不过,《嘉年华》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宣发不当对市场反响的影响。它的宣发问题甚至比《暴雪将至》严重得多。 曾有网友说,《暴雪将至》的票房成绩不佳,宣发要背锅。我倒觉得与其怪宣发,不如怪院线排片,因为《暴雪将至》之前没有点映场积累的口碑,纯靠影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两项重要奖项刺激宣传方加大营销力度,而且影片虽然实质上是在讲小人物时代梦破灭的故事,但推动故事的人物动机的确是缉凶,而且除了缉凶和“段奕宏封帝”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宣发点了,宣传方也尽力了,而且宣传物料也不差。 而《嘉年华》呢?在征战威尼斯电影节时,片方就放出了片段,但这些片段正是笔者刚刚提到的不为剧情和人物刻画服务的主角和梦露塑像同框的场景,在不剧透的情况下,乍一看还真以为又是那种装作现实的电影节特供国产艺术片。影片宣布定档那会儿,预告片电视电影般的质感又让人望而却步。直到影片上映前夕XXX幼儿园性侵传闻的流传扩散,片方才勉强给影片找到了一个广为大众理解的宣传定位——捍卫女权。 但此时,众筹观影组织早已做好了点映计划,好些热心观众早已做好参与众筹观影的准备,而随着排片初期的增加,院线和观影组织的安排形成了冲突,让观众不知该如何支持影片。接着,传言被官方否认,影片未能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更让市场降低了对它的热情。电影节的风光和女权之声提高了《嘉年华》上映前期的知名度,却也给它带来了虚假的希望。 尽管内外各方面因素导致《嘉年华》成了权益受到侵犯的女性在时代盛会中的无力哭诉,但至少它与国内外主流商业大片同期竞争的勇气是可贵的,而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必须被肯定的。笔者不是说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越多越好,而是希望大家对每一部能和观众见面的有诚意的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保持一份尊重,毕竟从近期貌似出台的政策来看,这样的电影今后可能看一部少一部了。(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欢迎关注。)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