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黄金时代》:冷静温暖共存 沉重淡然并序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带着期盼的心情看过了《黄金时代》,当影片结束后总觉得有些不满足。可能和自己想象中还是有不同,可能是自己期待太高。总之,当那样一个孱弱的女人最终在空无一人的医院中永远的合上了双眼的时候,对于我来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在本片宣传初期,打得便是“自由”的牌。自由几乎是可以跨越时代的每个人的追求。在那个混战、动荡的年代里,当生的可贵变得更加迫切的时候,自由可以说是一件极为奢侈的物品。萧红便是从骨子里开始寻觅自由的人。她的自由道路是如此曲折,对于她的这一段寻觅自由之路的做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几乎就是“no zuo no die”。无论是背弃家庭私奔、还是辗转于自我生活的艰难道路,亦或是与萧军结伴而行被战争逼得四处漂泊,在政治面前选择“站队”……她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不受他人胁迫的生活。希望拥有完整的自我生活的选择权,这并不容易。整部影片几乎也反映出她人生每一阶段的艰难选择,以及她对于保持自我的执着。无论这个女人的选择最终遭受了什么,她始终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萧红的文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生死有度。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便是从她/他的文字入手,那种一下子可以捉住她灵魂的东西就在那里,等着你去解读。在影片中友人们对萧红文字的评价是“天才式的创作”。这点如果没有读过她的文字的话,基本无法体会。她的文法、句式、描写都透露出一股对世界新奇的爱。然而,她的人生境遇却是如此的凄苦。因此,每每在描绘那些温暖的时候又有一种对死亡冷静的逼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是她带着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挣扎的冷静且温情的处理——距离中暗含希望,热切中保持理性。之所以会如此,源于她个人的不羁和对自由的向往。回归到自由的母题上,萧红的一生是对自由写作的追求。如果这个人物吸引了许鞍华导演选择拍摄,那么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她与她是有一定程度的戚戚焉。即许鞍华导演或许也有自由执导的追求。所以,在自由度上两个女人在这部电影中重合了。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女人都面临的抉择:坚持自我还是随时代洪流前行?选择前者,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各种打击;选择后者,可能道路固然要顺畅些,然而内心中却是颇不平静的。于是乎,倔强的萧红和同样倔强的许鞍华这两个文艺女青年就这样因着自己的性情相遇在《黄金时代》。许鞍华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们有信心,但也非常非常害怕。”我只能说,这两个“非常”是十分现实的,而“害怕”用的也并不夸张。相比这后半句,前半句也只能给整部电影的所有创作人员打气,而最终将要面临“害怕”的结果,是观众。如果这只是导演、编剧自我满足的作品,我觉得,可以了。然而,如果真的想博得众人的好感,取悦大众的趣味,似乎还有很多道路要走。而首先,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十年文化鸿沟。《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作品,3个小时看下来,基本上行云流水。如果对那段历史和文学作品了解的话,可以看到几乎引用的都是作家当年回忆散文中的语句。所以也有评论说基本上上了一堂现代文学史的课。这点真的一点没错。可以说,导演用真实的演员去演绎了一个时段的文学史。只不过她将书上的每个符号化的名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当这些个活生生的人那么生活化的立在面前时,作为观众的我又知晓他们今后的命运,其贴近程度要远远大于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一张照片。对于某些人之后凄惨的遭遇也更加唏嘘。那么当这些人物群像立在银幕前读着自己书稿中的文字时,难免便会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时而原文旁白,时而众多人物跳出来跨越时间线的叙述,时而近似采访般的回忆都让这部电影展现出不同于其他电影的特质。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如果放在电影中可能也是。毕竟,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讲一个好故事,如果用此标准来衡量这部电影,却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单单就素材来说,这段历史和情感纠葛中能提炼出的“好故事”不止一个——引人注目的三角恋和暧昧不清的人物关系无非是诸多编剧喜欢的,然而,可惜本片拍摄者不是于正,所以少了太多可以杜撰戏说的成分。相反,在李樯编剧和许鞍华导演的“还原”中,历史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来,平铺直叙的说,平易近人的演。所以,整部片子看下来,时而会有细微的感动却始终没有激烈的爆发点。观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可以预感到它必然会遭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挑战。客观的说,受众太少,了解那段历史和文字的人太少,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那么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来说不过是走走过场。极尽所能还原的时代感也不过是布景道具而已。所以,这部电影是否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功课”做的是否到位。可能对于一个并不了解诸多复杂人物关系,听不懂太多原文引用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是流水账。而对于早已深谙所有人物背景、对原著了若指掌的真正研究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不过是将文学史影像化了,并无其他。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便处在这样尴尬的位置。站在现在去遥想曾经,自由度的对比,某种意义上应该是现在更加自由。然而,虽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言论自由有了、网络抒发容易了,让我感到的却是文化、文艺界的思潮和争论无比枯竭。如若将现在的学术争论、文化争鸣放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去比较,我想,曾经的炮火纷飞确实是所谓的“黄金年代”。在文学史上,那个流派展开争论、笔战,颇有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可复制,而今,基本上一句“烂片”和唯票房论便可决定一部电影、一个导演的生死。如此,谈何自由?其实自由是多变的自我抒发,尊重异己,争论思辨。当这些已然不再时,只能回顾往昔,深深感叹曾经拥有的罢。2014年9月23日5时9分(原创作品,转载请提前与作者联系542456529)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