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解说文案_饥饿游戏3-嘲笑鸟:再见青春,再见青春片!

作者:吾爱影人

德国| 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于2015年上映,由弗朗西斯·劳伦斯导演,DannyStrong 彼得·克莱格 编剧,影片讲述了施惠国现在爆发了全面战争,凯特尼斯·伊夫狄恩将在最后关头对峙斯诺总统。在盖尔、芬尼克和皮塔等好友的陪伴下,凯特尼斯和十三区的小队一起为了解放施惠国的人民而冒险抗争,并且策划暗杀越来越执迷于杀死她的斯诺总统。凯特尼斯将面对致命陷阱、劲敌和道义上的选择,而这些挑战都不曾出现在饥饿游戏的竞技场中。。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资源。六一前夕,终于看完了。再见,凯特尼斯;再见,青春;再见,青春片…… 六一的朋友圈,吵着要过节的,全是兀兀以穷年的成人,闹腾的比五四青年节还要凶。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在焚膏继晷忙乱的苦逼日子里,穷开心一下而已。说好听一点,就是大家还有一颗不老的心,想要回到童年,再肆意一把,让青春作伴活的潇潇洒洒。 但是,告别总是要来的。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就在一瞬间,看到了难以再回去的昨天,然后,泪流满面。 不得不承认,随着《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的终结,整个好莱坞的青春片大潮也基本上结束了。剩下最后一部的《分歧者》与最后一部的《移动迷宫》不过是强弩之末,影响甚微了。 中国的无脑青春片大潮还继续在出轨、撕逼、打胎的漩涡里打转的时候,甩我们几百条街的好莱坞已经把批判乌托邦的青春片玩够了。现在,都一起挥别吧。再见!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最后的告别实在是有些漫长了,在感动了几下之后,就此结束了,但是却并没有,而是继续以煽情的方式,又拖拖拉拉了十几分钟。毕竟,《饥饿游戏》不是《指环王》,在《国王归来》的之后,有一个弗罗多告别夏尔地区的长镜头,慢慢悠悠地不知不觉中拖延了片长,但是每一个魔戒迷都愿意沉浸在其中,因为,我们看到的告别,不仅是告别夏尔,更是与那个中土世界在做告别。情缘未尽,心有不甘,伴随着成长的日子,随着最后一个镜头的结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自己整个青春的完结。同样,还有《哈利波特》的最终篇章,尽管也被分成了上下两集,但当告别来时,还是不忍。眼看着魔法三人组长得越来成熟,越来越大支,就知道自己其实比他们更成熟一些,也更世故一些。哈利他们远去了,自己的青春也再无凭依,只能做最终的告别了。再见,哈利;再见赫敏;再见,混血王子。。。 不过,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在《指环王》《哈利波特》之后,又折腾出了一个更低幼化的《暮色》系列,而且掀起了青春片的风暴。聚焦于年轻人的成人,讲述爱情、梦想、抱负等等。《暮色》之后是《饥饿游戏》,已经有跟风嫌疑了。至于其他更多的青春片大潮,乍起乍落,不几年年,竞相上映又先后扑街,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现在,随着《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的终结,一切就要结束了。 毕竟,《饥饿游戏》不是《指环王》也不是《哈利波特》,作为原著,这不过是一个水准之作,远不是现代文学的经典。在这样的基础上,《饥饿游戏》还想要拍出《指环王》与《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那样的史诗性篇章来,很难。但最终,在大表姐的带领下,不得不说整个《饥饿游戏》系列的表现还算不错。硬是把一个三流小说拍出了大片的感觉。而且,要说故事弱,那也是原著根源上的不给力,不能归咎于大表姐。尤其是第三本小说,非要拆开了分成上下集,这严重导致了《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的弱势。先天不足,还逼鸭子上架,为了最大化程度赚到钱,好莱坞也是疯了。结果,最终的结果就造成了2>4>1>3这样一个奇怪的排序结构。 其实,论所有青春片的BUG,最大之处莫过于整个世界,竟然要靠几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去拯救。这种设定,无论怎么想都不可能成立。几个毛孩子,原本应该是上学的年龄,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怎么可能足以拯救整个人类的世界? 想一想五四运动就好了,现在我国把这一运动宣传的地位那样高,不过一种宣传策略,利用起来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但仔细想想,当时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又有几个后来成为社会的执权柄者呢?一个都没有。唯一靠近权力最高层的是张国焘,作为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联合会报告部部长,算得上五四运动最核心的组织者之一,他在党内斗争中几乎就要做到了最高层了,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败走香港,终老加拿大,成为革命的弃子。与张国焘共谋的那些学子,如学生会主席段锡朋、五四宣言起草人罗家伦、五四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学生联合会主席方蒙、继任学联主席王自治、学联干事邓中夏、北大学生领袖罗章龙、北大学生领袖高君宇、清华大学学生领袖罗隆基、清华大学学生领袖王造时、清华大学学生领袖何浩若、铁道学院学生领袖郑振铎、俄文专修馆学生领袖瞿秋白……这些青年人,怀着一腔热血走上街头,想要做的事,不就是拯救中国吗?好在,经过他们的行动与启蒙,中国真的被拯救了(当然,至今都不彻底),但那些个拯救者呢?他们都顺势成为了领袖了吗?历史清清白白,大家都看的清楚。作为广场游戏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的命运,除了少数成为了知名学者,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吧,现在是六月初,敏感! 但《饥饿游戏》依然有意思。作为青春片,它可以代替观众去编织梦想,告诉青年人们可以去做什么。至于成不成,暂不去管。反正梦想中的拯救可以实现,现实中重要的就是要有梦想。人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而且,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就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观众,世界是充满骗局的。凯特尼斯作为革命的象征,终于号召起了革命,并带领革命最终完成,推翻了旧总统斯诺的统治。但是,这病不是终结,革命本身也是游戏的一部分,游戏中新上台的科恩总统就靠得住吗?实际上,在权力的诱惑下,科恩费尽心机登上了总统的宝座,这病不代表和平与民主的到来,也不是独裁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独裁的起点。杀了一头肥猪,来了一个饿殍,这并非是大家想要的。革命,革来革去,不过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游戏,凯特尼斯也不过是游戏中被人利用的一颗棋子。原本,她被斯诺利用,以更好地威压那些处于统治区的人民;现在,她又被科恩利用,以作为一个新独裁者成功的跳板。所谓的乌托邦,所谓的革命,不过一场笑话。不得已,要改变这一切,最终凯特斯尼的箭头只能指向科恩,终结这一切。而后,凯特尼斯也因为公开猎杀革命领袖,没能成为革命果实的领导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归隐者。在一个山谷之中,安静地享受着自己辛苦拼下来的胜利果实。 回顾整个《饥饿游戏》系列,凯特尼斯从来是别人游戏中的一枚棋子,被人使用来使用去,只不过,从黑棋变成了白棋而已。好在,最终她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射出了的关键的一箭,点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棋,解脱了自己,顺便拯救了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最终解构了乌托邦,却没能给出更深刻一些的道理,匆匆完结。从革命都革命,最终又突然变成了假的。凯特斯尼,解构的只是革命而已,都算不上解构了乌托邦。更没有提出选举、民主、自由等更多的真谛。 所以说,这不能算是一部深邃的小说,也不是一部深邃主题的电影。起到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大家挥一下手,向青春说一声再见。 那就再见吧,青春;再见吧青春片!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