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黄金时代》观影小记:冰面上的爱情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一双美丽的眼睛,不应似猫那样似乎永远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时而疏远时而黏腻。也不应是斜斜的往上吊着好像随时都要从里面射出刀子来。我认为的美丽的眼睛,应该是像鹿一样的眼睛,饱满圆润的弧线勾勒出来的一双杏眼。是双眼皮就更好了。向遥远的地方望去时,眼珠和下眼睑之间或许还会露出一点点的眼白。仿佛是掠夺了星星所有的光和人们所有的情感放进这双眸子里,像忽明忽暗地湖面一般闪烁着。汤唯就有这样一双眼睛,或者说,萧红就有这样一双眼睛。《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描绘了萧红颤颤巍巍的一生,于我而言,往更窄来说,是描绘了萧红一生的爱情。她的一生是追求着自由与爱情的一生,有爱情与自由的日子,就是她的黄金时代。而情深不寿,姑娘老去,混蛋常在。就如丁玲当时曾预言过的那样,萧红是不会长寿的。是爱情将她照亮,而她也终将被爱情燃烧。电影中的细节描绘得尤为精彩,即使我这样一个对电影知之甚少的人都能感受到其细节中的用心良苦。咖啡厅破败的墙壁与精美的咖啡杯形成强烈的反差,窗户外结了一层薄薄的霜,鲁迅客厅挂的是他喜欢的石版画,萧红的病榻旁插的菊花从盛开到凋谢等等,这些细节都让你感觉到仿佛它们被细致地照料过。爱情是个永恒的难题,我们或许和一个人分开又和另一个人开始,仿佛是一个问题的结束,以及另一个问题的开始。萧军是萧红筋骨里扎着的刺,难分难舍,又让她感觉及其的疼痛。电影中有两个片段,让我记忆颇深,第一个是萧红刚和萧军来到住的地方,没有喝水的容器,于是他们就着一个花瓷盆喝水。萧红坐在左边像小鹿一样,脸探进盆里吸着喝水,发出很小的声音。萧军坐在左边接过瓷盆,像某种很胖的浑身都是宝的哺乳动物一样就着盆沿喝,发出很大声的声音。后来他们搬出了那个住所,萧红最后看见那个盆,似有不舍,也似是一种告别。另一个片段,是他们在哈尔滨的一个幽暗拥挤的小馆子里,萧军给萧红买了半毛钱的猪头肉,萧红还想喝肉丸子汤但又不舍得,萧军说:“肉丸子还带汤,来一碗吧……”有人说一个完全没有背景信息的人是进入不了这部电影的。我认为这样说太绝对了。这电影是一个名人的故事,但名人始终也是人,有人的共性。就比如这世界上的许许多多妇女、少女,都可能像萧红一样,被爱情消耗着。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萧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她和鲁迅关系不错。而看电影时,她的喜与哀,我是可以感受到的。我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寒冷(也有可能是我在没暖气的屋子里真的很冷)。在北方上学的四年里,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雪,什么是冷。第一次看到下雪是在晚上,下课出门发现树冠上蒙了薄薄一层雪,雪慢慢的,轻轻的,从天上降下来。一切都静下来,仿佛随时可以静止,只有我是激动着的。然而四年里能经历的雪,次数也不多,而每次在雪中行走时,似乎都感觉到特别的神圣、壮烈。萧红的家乡在黑龙江,而四年中我只去过一次黑龙江,是在第四年的夏天里。我去了哈尔滨,是萧红和萧军认识对方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两个人从步行街的这头又走到那头,又走回这头。兜里的钱也不充裕,够我们吃一次华梅西餐厅和好几根马迭尔冰棍。还去了索菲亚大教堂,被路人嘲笑了拍照姿势的我气急败坏,还去了一个什么园子里看了俄罗斯姑娘的大腿舞。我希望能有这样一种爱情:“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 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就好像我和你走在雪里,旁边也没有别的人,没有冬天大衣的我被你的黑色大衣笼罩着。没有人说话,看不见未来将如何,也不回头望来时的路。仿佛可以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