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一抹萧瑟的红—乱世女作家的“史诗”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一直非常期待《黄金时代》,不止是因为汤唯扮演萧红这个传奇女作家,冯绍峰、王志文等一众明星主演,连配角和客串的郝蕾、袁泉等也是可圈可点的实力派。更重要的是,许鞍华是香港为数极少的作品品质保持一定水准的导演,同为女导演的张婉婷自从《宋家王朝》就一蹶不振,而剑走偏锋的罗卓瑶过于另类,已有点走火入魔。年轻一代的黄真真还没成熟就已江郎才尽,自《六楼后座》后是一部不如一部,《被偷走的那五年》东拼西凑的洒狗血,《闺蜜》没看,但似乎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就是很多曾拍出过佳作的导演像拍出过《无间道》的刘伟强也后继乏力,陈嘉上更是沦落到拍四大名捕那样的烂片。只有许鞍华,从《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到《半生缘》、《女人四十》再到《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作品风格和水准一直可圈可点,虽然也曾有过《书剑恩仇录》、《倾城之恋》等不甚成功之作,但诚意可鉴。哪怕是那部评价不高的电影版《玉观音》,个人觉得其实比电视剧好,只是大多数人先入为主,且喜欢浅显煽情的套路。许导的电影版很有宿命的感觉。人性永恒的矛盾—感性和理性的冲突,虽然超我的责任感战胜了本我的荷尔蒙,但有因必有果,曾经做过的事,注定被命运的轮盘推动着,倾轧着每一个人,无一幸免。 记得曾有影评人把许鞍华和杜琪峰并称为最能代表香港的两位导演。确实如此,两人的作品都有相当的个人风格,不管题材如何,都有那种特有的香港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直接的主题思想或刻意折射,而是作品氛围里特有的城市味道和时代气息。陈果曾被称为最香港的导演,但他的作品只一味关注底层草根而有些刻意,所以仅仅是昙花一现。而这次伴随着强势来袭的《黄金时代》,电影资料馆举办了许鞍华作品展映。月初放映了《书剑恩仇录》上下两集,据说是早年许鞍华师从胡金铨后的作品。我很小的时候看过,印象里很像当年国产武侠片,兴趣不大,月初也比较忙,就没去看。上周放映了她两部90年代作品,杨紫琼主演的《阿金的故事》和类似《推手》上海版的《上海假期》。我都去看了,回头有时间再写写。巴黎人说,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我的理想是,我不是在电影资料馆,就是在去电影资料馆的路上。上周我总算实现了理想。几乎一个星期,从周二周三许鞍华的两部片,周四法国黑白犯罪片《金钱不能碰》,到周六的美国惊悚悬疑片《囚徒》,除了周一周五,都泡在资料馆影院里。这些天,资料馆的大厅里摆满了《黄金时代》的各式海报和黑白剧照及工作照,一时间那种年代感的氛围充满了资料馆。透过一张张怀旧范儿的黑白照片,那个年代特有的忧伤而激越,克制而热烈的气息悄悄的弥漫开来。让我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莫非这部《黄金时代》也试图还原那个混乱压抑却也恢宏自由,悲壮惨烈却激情似火的民国?片名似乎也隐现了许导塑造民国文人群像,描绘乱世个人家国悲欢史诗的野心。但看完以后,民国文人群像,除了王志文扮演的鲁迅,人物形象个性有着比较充分的展现。还有郝蕾扮演的丁玲,作为同为女作家的萧红的比对,形象还比较鲜明。 其他只是参与讲述的工具,因为她们的功能都只是在讲萧红。哪怕是袁泉扮演的梅志,也只是许广平没时间陪萧红聊天,支去陪萧红;还有最后抱着孩子对比着萧红孩子死了的惨状。梅志在片中是毫无个性的。民国文人群像是没有的。乱世家国悲欢也没有,不知道是不是许导有意无意去政治化,或是她觉得萧红本身不喜欢政治。是的,比起完全投身于火热革命中的丁玲,萧红对政治是不算热衷,但她属于左派文人,她的情人朋友都是非常左派,甚至激进的去了延安。这和张爱玲是大相径庭的,张爱玲是真的不care政治的,第一任情人胡兰成是汪伪政府汉奸,后来的丈夫却是加入美国共产党。只是通过N多个旁人提到圈子中的某人死了或失踪了,但因为人物太多,那人的形象观众根本都没有概念,所以他死了或失踪了并不能引发观众的情绪和思考。《一代宗师》除了叶问和宫二,至少还有宫二父亲、师兄、其他武林人士的个性形象立住了,民国武林的氛围也出来了。而最近资料馆的每部影片放映前,包括那些西片,都会有《黄金时代》的长预告片,用的大概是萧红的一段文字,里面有“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活,怎么爱…”最后落在自由的意思上。预告片还附上了VCR-许导说黄金时代是自己耗费资金、时间精力最多的片子,希望带给大家全新的感觉,也希望大家多多来资料馆感受电影魅力。所以看到时光网这部片的观影活动,立马就报了名,还附上了之前在资料馆拍的几张黄金时代的照片,可是没有得到通知。还好之前多次参加时光的活动,就联系了下会长。他说应该是有人不去,让我去资料馆试试。五点半集合,五点就到了。外面已经站了不少人等着,资料馆的铁门关着,里面似乎是工作人员紧张的准备着。我就去旁边的小店吃了点东西,出来时在中影电影院旁边碰到一个时光影迷正给会长打电话问影院在哪里。我KAO,连电影资料馆都不知道也算是影迷吗?唉,看来现在的影迷和几年前的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难怪《黄金时代》的宣传语里有虽然被房子车子压力压着,虽然天天被困在地铁办公室,也要追求自由。但自由也不是空泛的,对于那些每天疲于奔命的上班族来说,经常去资料馆看片,展览馆看画展大概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自由吧。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歌德、牛顿,哪个不是有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思考头脑的贵族,哪一个又是需要天天朝九晚六甚至晚七晚八的工作阶层呢?几个网站的签到台,时光网的最为壮观。一百个名额,百十来号人。旁边的格瓦拉,我也听说过,不过没注册过。我还是比较恋旧的,在时光注册一晃已经七年了。豆瓣呢,我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偶尔上上。一说豆瓣就文艺青年,现在文艺青年要不就是骂人,要不就是自我标榜的归类。两种我都讨厌,所以上的比较少。时光虽然也转型商业,但专注做电影,就这一点,就值得欣赏。因为是来捡漏的,所以会长让我和另外几位等其他人都领完了再领。没想到有几个或是其它网站的,或是根本不是时光会员想来蹭票的,甚至还有根本没搞清状况,只看到人多就来凑热闹要票的。唉,谁叫中国人就喜欢从众呢?需要遵守纪律时就说要个性,需要真实表达时又说随大流,这就是中国人!在排长队等待期间,会长除了一如既往的提醒交影评作业外,还叮嘱不要剧透,而且最好写正面好评。之前所有看片都没有提过的。拿到票进入影厅后,也是前所未有的让存包,水都不能带。观影时绝对不能拍照摄像。 片长3个小时,还好提前到了在旁边小店吃了点东西。不让剧透,其实也没什么好剧透的。萧红的生平如果是有文学背景知识的,肯定都知道。不知道的,估计对这部片不会太有兴趣。即便是从众心理进了影院,也未必真正能了解到多少萧红和那个时代。许鞍华之所以把片名叫作“黄金时代”,大概是萧红在日本唯一的朋友走后,倍感寂寥时给萧军写信时曾说,现在不缺钱,也有时间和自由写东西,可以说是黄金时代。但人有时说的话,其实是和真实心境情况相反的,只是潜意识自我安慰的心理驱使而已。当时的萧红正和萧军暂时分开冷静中,之前的信里也表现了一个人走在街上无趣的孤独无聊。她唯一拥有的也就是写作时完全自由的世界,当然还有对和萧军重修旧好的幻想,毕竟他们有过患难同居陋室,一根鞋带掰两半两人系,一件衣服,一点好吃的都能带来莫大快乐的美好过去。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萧红在日本唯一的朋友,回国后却与萧军陷入婚外情—她是有夫之妇,而他与萧红的情侣关系总人皆知。之后萧红的归来也是他们为了迫使自己断绝来往做出的壮士断腕的理性决定。而另外一部反映萧红生平,霍建起导演,小宋佳、黄觉主演的《萧红》里,也说了这件事,只是没说那个女人是有夫之妇,她还很爱萧军,说是萧军逼她流产,之后还联系萧红,当面把事情告诉她。那部片子好像前两年还曾为小宋佳赢得过上海电影节影后,虽然它几乎没有在影院里放映过,也没做过什么宣传。我也只是偶然在飞机上无事可干,那个航班电视里片子很少,才只得选择了一部国产的随便看看,没想到片子还可以,至少叙事流畅,人物鲜明。不过在这个情节上,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处理得更真实客观:那个年代一个有夫之妇与有妇之夫有了一段情,双方都是有点名气身份的人,也知道不可能改变生活状态。暗结珠胎后肯定是想赶紧解决问题,去流产应该不是被萧军逼迫。那时社会主流为人处事的基点还是儒家的中正平和、内敛含蓄。人都很要面子,不会随便说话,今天小三公然找正室根本是无法想象的。所以那个曾与萧军有过一段情的有夫之妇,不大可能像霍建起那部片中去找萧红。而本片中,碰到后各人貌似无事发生,心理略有尴尬是比较真实的。很显然《黄金时代》是卯足了劲试图跳出那种传统叙事,角色们从情节进行中,转而面对镜头进行讲述。包括一开始的萧红自己,和认识她的所有人,讲和她交集的片段,而且陈述都不带主观色彩的形容,只是客观的陈述当时情形。这种从故事发展转为人物直视镜头陈述,貌似有点现代前卫。但其实五六十年代戈达尔的电影中已经有过,人物在故事进行中,突然转向镜头说点莫名其妙的话。但那把观众从一个犯罪逃亡的黑色故事突然拎出来,似乎是提醒你,这不过是部电影,是嘲弄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阮玲玉》、《法国中尉的女人》把影片中的人物和扮演他们的演员的生活,形成有趣的比对,也是成功的尝试。 但这部影片只是让人物陈述萧红,实验性先锋前卫度远远不够,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说是增加视角吧。除非整个故事都从其他人角度来讲,可是他人的讲述不能拼成一幅比较完整的故事。如果能像《公民凯恩》或《社交网络》一样,通过他人不同视角的描述多角度无定义性的描述出一个丰富复杂,多义无法定义的萧红,那绝对是很牛的。可惜不像凯恩或扎克伯格有着固定的生意伙伴或亲友敌人,萧红漂泊的一生涉及的人太多,无法用这种方式呈现。所以本片大部分时候还是以传统的导演全知全能的角度在讲述。只是对一些无定论的细节,如萧红如何从家里逃离,未婚夫最后去向等等,都说明不知到底如何。二萧分手,使用了老年萧军和老年端木蕻良两个版本的回忆。但两个版本与其说是互相矛盾,不如说是相互补充。因为前者强调自己的干脆,后者则指出前者口不择言,粗鲁无礼。两个片段倒可以拼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画面。这与《罗生门》的多义及怀疑主义的深刻大相径庭。而这种通过旁人陈述的方式,似乎可以更好的控制电影故事的节奏,因为变成了一个个片段。可是,这种打断非但没有加快节奏,加强戏剧张力,反而让本来可以渐进式的人物情感变化,转折时显得有点突兀。虽然萧军对萧红的厌倦,通过他说晚上不回来吃饭了,还有和萧红说话心不在焉有所表现。但只有片段和设计感的细节,没有行云流水的衔接,一切只是为了讲述而讲述。失去了生动和故事讲述必须的流畅。这种旁人讲述的方式只是偶尔的打乱了顺序,但显然顺序的打乱只是随意为之,并没有精心设计。如果能通过顺序倒错产生或荒诞或宿命的感觉,比如先讲述那个女子与萧军的婚外情,再说她之前在日本照顾萧红,也许就会有荒诞、宿命的感觉。但唯一的顺序打乱是,萧红与萧军将近分手未分手前在西安对端木蕻良讲述萧军的片段。但那并不能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宿命感,因为没有强烈对比。而且前前后后参与讲述的人太多,有点乱。最重要的,女主角萧红的形象,敏感柔韧都有所表现,但野性和神经质没能得以呈现,也许这与汤唯自身的气质有关,杭州女孩与东北姑娘之间差距还是有些大。 再说一点细节,可能许导是香港人,所以对大陆各地口音没有感觉,只有鲁迅夫人、儿子说了几句上海话,那是因为当年大上海的独一份。前面东北的戏,买小吃的却一口北京口音。扮演武汉人的张译也是一口北京话。梅姨演《走出非洲》的丹麦女人,特地学得一口欧洲人的口音,扮演澳大利亚女人又学澳洲英语惟妙惟肖。为什么我们的演员永远觉得自己说的是最正宗的,却从不考虑你现在不是你,是那个角色?那个湖北人可能一口京片子吗?也许是对许导期望太高,所以看到成品后,说句老实话,有点失望。看得出许导的野心和企图,只是似乎有点失重。不过年届六十的许导状态还很年轻,创造力一直也很旺盛。相信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更好。《黄金时代》片方把宣传阵地放在文艺片影迷聚集的电影资料馆,目标人群是对的。但这个群体毕竟是比较小众,连有的时光影迷都是第一次来这儿,其他一般观众可想而知。看到《心花怒放》、《痞子英雄》的灯箱海报矗立在路边,不禁有点替《黄金时代》着急,在这个全民写字,却少人写作,读图却不读书的时代,还是希望多些人去影院看看那个时代真正用生命写作的作者和文学。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