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黄金时代】拿起笔,我是自由的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总要惘然选择欢喜带来的忧愁 总要坦然面对失去换来的拥有 总算是你亲自追求牵手或放手 不管拈花是否微笑那也是自己的手 来就来到人生喧哗交响的洪流 哪怕痛或快 也留下 一声咳嗽 走就走到蓝天碧水深处 循环不休一个人自由地笑 自在地哭此生不朽 ……——《只得一生》罗大佑 自《黄金时代》进入宣发期以来,对它的评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未上映前对概念海报的批评,对影片3小时长度的质疑,对文艺片商业化的怀疑,到上映后对影片全方位的鞭笞,宣发策略失误、剧情内容跳脱、演员表演做作、人物挖掘不足等等诸如此类,甚嚣尘上。待笔者缓过来神时,此片上映已过半月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有关“萧红”的百度词条不知上升了多少点击量;她的《呼兰河传》从小众读物变为图书网站的畅销书目,就连著有同名小说《黄金时代》的王小波也被不断误提;鲁迅先生更在离开课本教材的话题之后,再一次成为80、90后热议的人物;至于汤唯,更是凭借不俗的演技,成为影迷心目中德才兼备的文艺女神。这一切,都是拜这部被人们称为“失败品”的电影所赐。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评价,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没有过多解释,更没打着“文艺”的旗号去鼓吹清高,煽动广大文艺青年的情绪。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部电影早已完美落幕,在放下导演筒的一刻,在搬上大荧幕的瞬间,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许鞍华——执起导演筒,她是自由的熟悉许鞍华电影的人都知道,她的电影关注女性,贴近社会,虽涉及题材类型丰富,但几乎都以小人物为焦点,反映不同历史环境、社会浪潮下人物的命运与挣扎。在接受采访时,许鞍华表示《黄金时代》并不是商业电影,也不容易吸引投资,自己拍摄的动机就是单纯源自对萧红以及身处那个时代的文人、创作者们生存状态的好奇。在她看来,20多岁就能写出《呼兰河传》这样小说的萧红是个天才。或许,在许鞍华心中,萧红不仅仅是个天才,她的人生传奇,她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早在20年前就扎进这个同为女性的导演心中。 自由,在电影开始卖出第一张票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所有心怀理想的导演,无不在艺术与商业的狭缝中,渴望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创作的自由。有的人不羁,用独立小制作电影来抒发自我,不企望商业大佬的眷顾和社会舆论的青睐。然而更多的导演,仍然希望自己辛苦拍摄的作品能在大银幕放映,让更多的人所看到。而在商业与艺术的较量中,能够一直保持初心,坚持表达自我的导演在当代可谓少之又少,《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许鞍华秉持着“拍摄自己心爱的电影”的初心,创造了一部又一部佳作。 此次的《黄金时代》,作为一次文艺片投放市场的尝试,虽然没有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却透露出许鞍华对当代电影观众的信心及诚意。倘若她像许多三流导演一样认定,中国观众没那么高的欣赏水平,给他们拍个喜剧、惊悚、爱情故事,来一番狂拽炫酷吊炸天的特技,说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就能大把圈钱,还拍什么阳春白雪,搞什么文人武人,便不会有《黄金时代》的诞生,电影市场也不会多了一抹独特亮色。 拿起导演筒,她是自由的。这份自由,来自于几十年导演生涯中,她对自我灵魂的不断关注与拷问。来自于她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电影观众的信心。许鞍华:”现在的观众希望看到反映人性较深层的内容。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李樯——架起编剧笔,他是自由的 位列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编剧过《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立春》等著名电影的李樯,也曾是北漂中的一员,曾为实现编剧梦想经历过许多坎坷。电影《立春》里,王彩玲为了成为歌唱家的看似荒诞的一生,其实就是无数平凡大众的写照;《孔雀》中渴望飞翔的倔强女孩,《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期待黄昏恋情的姨妈,都是这些小人物的缩影,而李樯则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回顾曾经的艰难与挣扎,李樯表现的十分淡然,各种境况都只是人生自然的过程罢了,无需多言。作为一位资深编剧,李樯或许更明白所谓商业类型片与艺术片的区别,起承转合,高潮落幕,怎样能够抓住人心,怎样能够洒好“狗血”而不被人垢病,这些技巧恐怕早已谙熟于心。然而,在《黄金时代》里,他却一反常态的采用了许多大胆尝试和试验,这些被评论家不断挑剔的技法,恰恰是影片最为精华的闪光点。 影片的开篇,是汤唯饰演的萧红,面对镜头对观众总结自己的生卒年月,淡定简约。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许多人物都会在演绎中忽然停下来,对着镜头娓娓叙述,像是与观众做一场诚恳的交谈。这种“我是剧中人,却非剧中人”的感觉,让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一场被演绎的历史故事,不用太沉浸,但也可相信一切有迹可循。电影、表演者、观众,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多维度时空,就像一个海绵体,观众可以在夹缝中随时抽离,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填补情节的缝隙,达到一次艺术的升华和再创作。当然,这样的再创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确实太过苛求。 然而,艺术片就是如此,就像高山仰止,美感就来自于那份无法企及。影片对于拍摄手法大胆前卫的追求,更用行动证明了对萧红的理解与赞赏。形似不如神似,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自由展现和还原萧红的生活,或许就是李樯最大的心愿。 萧红——拿起笔,她是自由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是萧红《呼兰河传》里的文字,也是影片结尾时的段落。伴随着这段旁白,幼年的萧红在自家菜园里快乐的玩耍着,小碎花裙子俏皮而灵动。她一路小跑回到家中,却被父亲一脚踹翻,跪倒在地上。从大人们的腿缝中,她看见了最疼爱自己的爷爷躺在那里,再没了生息。 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是萧红一生选择的源头,只可惜出现的太迟。如果这一段放在影片伊始,或许更多人能理解萧红人生抉择的原因。在那样的封建动荡社会下,想要有一个安稳自在的人生是有多难,而她并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 在评论中,许多人翻查了萧红的人生履历,她的逃婚与反复,多次恋爱与婚姻,对两个亲生子近乎冷漠的情感,这些都促使她更加成为传奇。不喜欢的,指责她不负责任,游戏人生。喜欢的,则无端抬高她的每一步选择,认为只有像她这样反抗家庭,no zuo no die 的生活方式,才造就了她文学的天赋,或者说,她的才华就是“作出来的”,不作怎么能有灵感的爆发,不作怎么能成其大作为? 然而笔者却坚定地认为,这些想法,都是背离萧红本人,也同时是背离文学创作的自然的。统观萧红的作品,都是以自我生活,平民生活为主题的,这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历史大背景下,显得相当不合时宜、自说自话、特立独行。影片中,编剧李樯借汤唯的嘴说出了萧红的心声:“我是不懂政治的……你知道,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写点东西。“可见,萧红对文学的追求源自她的本心,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感受,不受当时战争大环境的影响。她的写作是无功利的,是不为任何人代言的,她只为自己发声。 在这一点上,萧军的选择与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萧军的作品,来源于自我不断的文字历练,来源于对时事生活的观察思考。战争爆发时期,他毅然选择去打游击,正反映了他要以生活磨砺自己,投入社会去写作的决心。而那时候,萧红却说:“我知道我的生命不会太久了,我不想再受任何生活的苦,只想好好写作。”她是不想受苦的,这也是她后来选择端木蕻良的原因,她想过平凡的夫妻生活,不想放着好日子不过,去“作”出什么翻天覆地的事情,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灵魂。 写到此处,笔者不由想要扯出一些题外话。现今的许多“文艺青年”们,总爱打着追求文艺,寻求灵感的旗号去做所谓的特立独行的事情。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好好的生活不过,好好地恋爱不谈,要去追求什么“自我解放”,要通过“不寻常”的经历去激发灵感,去体会生活,认为非如此不能作文,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的文章。他们却不知,真正的修行就在凡间,就在此刻、脚下、身边,就在看似平淡平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隐于市,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拈花微笑,从一花一叶中看透生死轮回。而萧红也正是这样自然而然的作家,并非无端作践,无病呻吟。 影片中,加入了一段鲁迅与萧红相识相处的段落。从鲁迅的家庭环境,生活状态,言谈举止,以及其妻子许广平的形象可以看出,在战乱年代中,他们极力去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柴米油盐,有滋有味,就算明天就面临着被抓的危险,依然会好好享受今日的平安。他们不怕为了写作去死,但是能好好活着,还是会竭尽全力的珍惜生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活着才有可能拿起比来,而只有拿起笔来,他们才能去追求生命的自由。 是的,追求自由。拿起笔来,萧红才是自由的。不管现实中她经历了怎样残酷的生活,她都能在拿起笔的那一刻,重回心灵的家园。就像笔者此刻,在寂静的深夜,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在键盘上敲击着心中的文字,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舒畅与自由。 拿起笔,我是自由的。这份自由不需要他人的允许与施舍;不需要顾忌谁的朝令夕改、翻云覆雨;不在乎寂寞无出路;甚至不祈求赞美与认可。这份自由,在我的心中,在我目光所不能达,脚步所不能及的广阔世界,在我的灵魂深处,永远与我同在。……总要突然选择逗留或冒险出走总要昂然决定低头或从容战斗总在倾听内心呼唤一去不回头管它冬夏炎涼也写下了自己的春秋流啊流 把天高地厚都走通透以生死成就 够不够人生太短故事太长 你不要回眸不懂你的为你忧愁明白你的叹此生值得一游 ——2014年10月18日深夜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