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黄金时代——专属文艺青年的黄金时代

作者:吾爱影人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据说拍萧红的故事是许鞍华自年轻时代的梦想。在这位资深文艺女青年的眼里,萧红短暂而波折的一生恰是千千万万文艺青年的缩影,只是众多的文艺青年归于平凡和平静,而萧红选择了一生自由,她的特立独行不问世事显得如此特别,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萧红的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彩,俨然是天生的电影素材。 《黄金时代》虽背负“时代”之名,却是一部个人色彩浓厚的人物传记电影,也许许鞍华本意是想通过萧红来展现一个时代的群像,可是片中用琐碎的事件串起了一个文艺女青年混乱的情史,而其他人物的形象却是粗略而模糊的。这不是属于一代人的黄金时代,而只是萧红眼中的专属的黄金时代。所以《黄金时代》不过是“萧红传”而已。 作为“萧红传”来审视这部电影,依然没能让人有太多惊喜。毫无主次的对萧红一生的平铺直叙如同萧红这一生一样,无比悲凉。虽然李樯已经尽可能的用人物独白这样新颖的方式来向观众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但是这并不能弥补整部电影因为公众片中故事认知程度偏低导致的观影障碍,加之出场人物众多与不断的插叙方式的剪辑,让观众在不断变换的时间与地点中回不过神。一部传记电影需要对人物和故事背景有必要的介绍,而这正是《黄金时代》试图做,却没能做到的。虽然对于很多情节观众可以自行脑补,对于整体故事来讲,缺失太多的前因后果让情节变得突兀,如果在进影院前,没有对萧红其人其实有过了解,相信是很难完全看懂这部影片的。 即使在形式和结构上努力创新,但是最致命的一点在于,整个故事本身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对于一部忠于事实的传记电影(哪怕这事实只是道听途说),个人认为最难把握的一点就在于创作者的立场,并如何将这种立场通过恰当的方式传达出来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在许鞍华和李樯的眼中,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向往纯粹与自由的故事,其中夹杂的爱恨不过是这段追寻自由之旅中的风景,就像预告片中萧红的独白“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 而影片呈现在我眼前的更多的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与一个多情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这和《乔布斯》如出一辙,从中没能感受到乔布斯的卓越的才能与远见,看到的却是一个见利忘义抛弃妻子的投机分子而已。每个人都充满着两面性,特别是对于充满争议的人物,创作者想尽可能的客观还原真实,这无可厚非,然而电影毕竟是一种创作,除了形式上,内容上的再创作必不可少,如果仅仅是告诉观众一段历史,那何不拍一部纪录片就好。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金时代》和《小时代》一样,它们都用看似大的格局设置(或者说只是名字)讲诉了一个专属粉丝的故事,在狂热粉丝眼中,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拍出来即是胜利,而这种胜利是生人无法理解的,或许也是根本不需要被理解的。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