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解说文案_【冒险】我爱宇宙深处的孤独与苍凉

作者:吾爱影人

英国| 美国| 匈牙利冒险/剧情/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于2015年上映,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德鲁·高达 安迪·威尔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改编自安迪·威尔同名原著。马特·达蒙饰演主人公马克·瓦特尼,他是阿瑞斯3号飞船上的六名宇航员之一。飞船在执行火星登陆任务时意外遇到剧烈沙尘暴,造成沃特尼滞留火星,而同船的其他宇航员都以为他已经牺牲。飞船的指挥官梅丽莎·勒维斯为此深感自责,但无奈之下只能率领其他宇航员返回地球。幸运的是,沃特尼是一名生物学家,也是极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机械工程师,他奇迹般地在火星生存下来,但却无法与地球取得联系告知别人他生还的消息。终于在一张卫星照片显示火星上出现了异常现象之后,NASA才察觉到马特还活着,由此展开了营救行动。行动必须与时间赛跑,因为火星上可使用的生存资源很快就会被耗尽。。
近年来,电影创作者们和观众都发现了贴近现实的科幻片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影片中的事很可能真的发生的遐想。相比于《星球大战》这样完全是异次元空间里的故事,《地心引力》抓住太空的寂静、虚空、寒冷、黑暗与光明这些特色给予观众无累赘的集中体验,《星际穿越》通过宏大的格局以及靠谱的逻辑,给予了观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情怀满满的激情。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刚刚上映的《火星救援》则介于两者之间,第一次给观众带来了火星上的各种体验,但又不似《地心引力》那样专注于这体验,它还讲了一个带有插科打诨性质的故事。 这是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世界各国人民、各种肤色的科学家齐心协力,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被落在火星的马特·戴蒙带回家。中国航天局鼎力相助,NASA实验室里的黑人天才少年,一个幻想中的和谐世界,寄托了创作者的美好憧憬,挺好的。这部电影是小说改编,原作有大量科学解释,还是第一人称叙述,改编难度不小。雷导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角色个性,插科打诨让观众带着轻松体验这场冒险,二是着力体现电影的优势,大展火星和太空世界尽头般的图景,让观众过足眼瘾。有了这两点核心,同时有小说为细节撑腰,在解决问题的创意上可谓精彩不断。竟然能合理解决了肥料、水,在寸草不生的火星上种出了土豆;为了减轻重量连舱盖都不要了,为了够得着马特戴蒙干脆自爆减速……让观众不揪心的享受乐观的戴蒙和火星的美景。 我个人对“世界尽头”一般的地方有一种痴迷。我去过美国本土最南端的Key West,美国50州最南端夏威夷的“South Point”,欧洲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罗卡角,还有新西兰的最南端Slope Point,同时对好望角和合恩角以及挪威北角也甚是向往。其实也不一定必须是地理上的最南端,我在冰岛和苏格兰高地体验到了更多世界尽头般的苍凉。雄伟,荒芜,阴云密布,难寻高等生命,这里是最远离尘嚣,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的地方。我爱站在波澜壮阔的海边悬崖边,云雾缭绕的高地山头上,仿佛时间凝固般的火山冰川中,念天地之悠悠,享受这无边的苍凉与孤独。 无边的苍凉与孤独,世界上应该没有哪里比得上火星了吧,正应了“红色黄昏的沙漠,穿越千年的寂寞”。一个人在火星上生活,终日只有一个GoPro作伴,我不能说多向往,但也不能阻止自己闭上眼遐想。然而孤独的极致还是在太空中。《火星救援》最震撼我的镜头是马特·戴蒙坐在露天的小飞行舱里在火星轨道上无助地飞驰,仰望便是无尽虚空,周边是四散飞舞的螺丝零件,脚下是万丈之远的火星表面,马特·戴蒙那无助而出的泪水,想必是今年最令人信服的荧幕眼泪了吧。相比之下,戴蒙获救那一刻两人和明黄的丝带在太空中飞舞,虽然可类比《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如在子宫中姿势的那一幕,可谓点睛之笔,却不如苍凉和孤独带给我更多回味的享受。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