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解说文案_薛定谔的爱与杀 ——胡扯《彗星来的那一夜》中的科学硬核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科幻/惊悚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于2013年上映,由詹姆斯·沃德·布柯特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编剧,影片讲述了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片,从八个朋友的餐会开始,在一场大停电之后,所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惊人的改变,高明融合科幻、悬疑及室内心理剧等各种类型元素。。
薛定谔的爱与杀——胡扯《彗星来的那一夜》中的科学硬核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2013)看了《彗星来的那一夜》。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类似,也是一部没有任何视觉特效的低成本科幻片。两部都是靠一个科幻概念支撑起来的低成本制作。《地球》仅凭一个人的口述让观众脑补出波澜壮阔的地球史诗,而《彗星》是把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演绎成一个诡异的人性故事。“薛定谔的猫”大致上是把量子力学对于微观粒子奇异特性的描述引申到宏观层面的思想实验:假设有一个可以由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触发的致死装置,跟一只猫同装在一个密封盒子里。由于原子核衰变是随机事件,在我们打开盒子看这只猫之前(也就是“观测”行为发生之前),猫是处于量子力学所描述的“波函数叠加态”,即“既死又活”的状态;当“观测”行为发生,波函数就马上“塌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也就是说,你未看此猫时,此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它的死活只是一堆概率云;你一看此猫,它的生死就瞬间确定了。这种“既死又活”的状态是挑战人类常识和直觉的,我们难以用日常的经验去想象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是第一重“诡异”;第二重“诡异”更有趣,因为这个思想实验直白地描述一个很“禅”的观点:事物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竟然跟观测者的主观意识有关——是你的观测行为导致了波函数的塌缩。这进一步模糊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难怪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领军人物玻尔曾说:“如果谁没被量子力学搞得头晕,那他就一定是不理解量子力学。”以上所说的“观测导致波函数塌缩”是量子力学中的哥本哈根解释,其实还有其他的学说,比如科幻片中很常见的“多世界”假设也是其中一种。而,《彗星》这故事所利用的(谢天谢地,终于绕回电影本身了!),其实更多的是多世界理论。这片子的英文名其实叫Coherence,直译就是“相干”(逼格马上提升!),这也是一个量子力学概念。多世界解释中,当未观测时,量子态是纠缠的(“既死又活”),两种可能性是“相干”的,而一旦打开盒子进行观测,纠缠的量子态马上“退相干”了,而且世界发生了分裂,死猫的世界和活猫的世界从此分道扬镳,互相不能再发生影响。在影片里,人物既是盒子里的猫,也是观测者,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都使世界发生了分裂,存在多少种可能性就分裂成多少个世界,且,由于某些原因,分裂后的世界竟然没有退相干,互相之间还处于纠缠态!这个设定,对于故事来说就好玩了,剧情越往下推进,人物作出的选择越多,就出现越来越多的“自己”,而自己和自己之间还能互动……说实话,由于长期对科学有叶公好龙式的兴趣,对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大致了解过,也曾反复想过薛定谔的猫、多世界理论的各种有趣和诡异,所以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烧脑啦,挑战记忆力和智力啦,有创意啦…我都没太大感觉。而影片利用硬核科学理论来讲述一个构思简陋的人性故事,爱啦,杀戮啦,大概也只能说是硬科幻乱配小清新吧,多少显得杀鸡用牛刀,可惜了。对了,这片子还让我想起另一部惊悚软科幻《恐怖游轮》。所以还是更喜欢《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围炉夜话,娓娓道来,给我感觉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奇幻漂流。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2007)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