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火星》解说文案_《回到火星》:看硬派科幻青春片,请认准好莱坞牌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冒险/剧情/爱情电影《回到火星》,于2017年上映,由彼德·切尔瑟姆导演,阿兰·娄伯 StewartSchill 编剧,影片讲述了人类尝试在火星定居,一名宇航员却意外发现怀孕,在火星上生下了第一个“火星人”,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演一名在火星上活到 16 岁的少年,他与地球上的人唯一的私人联系是一名网友: 女孩 Tulsa。后来他回到地球,擅自逃出监护找到了 Tulsa,在她的带领下开始探索这个星球,探究他到底属于哪里?寻找他从未谋面的父亲。但科学家却发现,他的身体并不适应地球重力。。
当人们正在为口碑发酵中的《天才枪手》点赞打CALL时,一部来自美国的青春片《回到火星》悄然登陆院线,稀少的排片和几乎零宣传让它显得更加小众与孤独,仿佛被真正晾在了火星上。 这部用科幻的外衣来装饰亲情与爱情的影片,和《天才枪手》通过“考试”这一共同记忆来强撩观众G点,并注入鸡血与鸡汤的这类泰式青春片截然不同,美国人在男欢女爱、亲情眷恋上表现出的果断干脆,和东方风味的缠绵与回味形成鲜明对比。喝惯了清新抹茶,来点爱情汉堡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好莱坞就连拍青春片都不忘炫耀一下特技,科幻青春/爱情片也成为其一片招牌。 其实好莱坞经常借助科幻题材来讲述情感故事、例如《午夜逃亡》、《逆世界》、《木星上行》,包括略显狗血的《暮光》系列等。而《回到火星》的开端部分在营造孤独感时,类似《月球》、《另一个地球》这样利用外太空与地球间的遥远距离,来产生压抑与疏离,进而塑造一个让人同情与伤感的角色。小男主在火星上看着那些来自地球的黑白电影(这样的桥段在《普罗米修斯》中相当深刻,此时的火星男孩与机器人大卫一样,憧憬着真正的人类生活),反复诵读台词,向往着地球的一切。导演甚至几次搬出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这样的抑郁范儿神作,让这个诞生在火星的孤独男孩如天使般透过电脑屏幕“俯瞰”着地球,寻求一双发现他的眼睛……似乎是科幻文艺片的节奏?但16年的火星平静生活被青春期的到来打破,随着放荡不羁女主的出现(鬼知道男主是如何在火星通过聊天软件勾搭上这样一位网友的),以及男主荷尔蒙的急速上升,影片一下子跳跃至大众口味的青春片上来。 “逃亡鸳鸯”和追击他们的大人们共同构成了公路片的框架,充满勇气(痞气)的女主带着这个初登地球的小伙伴一路自由洒脱地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机车飞奔、怒驾飞机、偷车上路…..美式硬派青春的果敢爽朗着实让人有想跟着躁动的渴望,蔚蓝的海岸、飞翔的热气球群、荒凉壮美的国家公园等等这些移动的风景,这是公路片常常能够带给观众的快感。在大部分时候,“反派”们的追击变得很鸡肋,弱化掉这一故事线,让男女主角在路途上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影片的青春气息更加彰显。同时,作为情感渲染的配乐在片中也非常亮眼,这一点和《天才枪手》中的那些燃情配乐倒是非常一致,几首插曲的催情效果明显。 影片在打破开局的压抑和文艺后,通过男女主角急速升温的爱情设置将影片带上常规路线,没有了地球与火星间关于生存的争论与思考,男主挂在嘴边的“你最喜欢地球的什么”这样富有科幻柔情的问题,也变得失去了分量。对地球十六年的梦想与渴望,伴随着对父母的追寻,在地球阶段的男主似乎需要更多的情感宣泄,不过过重的男欢女爱环节,减轻了这方面的表达。而最后的高潮部分,加里奥德曼老爹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飞船人冲破地球引力,通过冲向太空来焕回男主生命的桥段,明显力度不够,让影片对这一环节的预先铺垫变得淡然失色。 最后的超级Happy Ending,也表明了影片单纯的青春片定位。即使你在观影中能偶尔嗅到淡淡的文艺气息,但回味之中尽是爆米花的浓香。这或许也是本片虽然有着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未能在剧情上让人产生深层次共鸣的原因,“有爱的地方便是家”、“追逐爱的勇气”之类的浅显表达让影片归于普通之流。好吧,其实并非每一部青春科幻片都得像《别让我走》那样压抑、绝望。毕竟《暮光之城》这类不管剧情如何悲催,观众只为帅哥靓女买单的影片才是真正的大众范儿和票房范儿。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