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解说文案_《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商业化游戏而已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饥饿游戏》,于2012年上映,由加里·罗斯导演,加里·罗斯 苏珊·柯林斯 编剧,影片讲述了在北美洲这块废墟大陆上,有个新兴国家‘施惠国’。国内有十二个行政区,以及一座被行政区围绕的富饶都城。至高无上且专制残酷的都城,每年逼迫十二行政区交出12岁至18岁的少男少女各一名,投入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并以电视实况转播,藉此恐怖手段来维持威权统治以及国家秩序。   与寡母跟妹妹同住的十六岁少女凯妮丝,自愿代替在“抽签日”被抽中的妹妹参加猎杀游戏。她曾经走过死亡边缘,此刻已决心赴死。但残酷的生存游戏却激发凯妮丝强韧的求生意志,她成为了游戏的强力竞争者。在通往生存的苦战之路上,她面临重重艰难的抉择:生存、人性以及爱之间,她该如何取舍?   在紧张悬疑的情节中加入深刻的道德困境,透过角色的取舍,揭示了生命与道德的探讨与省思。一场至死方休的无情战争即将开始。。
片名: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日期:2012年12月24日,Home原著:Suzanne Collins(苏珊-科林斯),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Catching Fire>Mockingjay《饥饿游戏》相比于神片《大逃杀》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前者几近纯商业化游戏,不论是片子里的24人秀,还是片子外的电影工业营销秀;而后者则是完完全全地用极近残酷的方式摧毁、捣碎然后重建观影人的三观。这就是商业片与艺术片的区别了,自律自虐时请看艺术片,休闲无聊时可看商业片。 饥饿游戏呈现出我非常喜欢的一点,那就是用影像呈现了两个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简直相当于展现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种,或者,人的两种不同发展层次。一方是蛮荒,一方是文明;一方是时尚,一方是素面。这种呈现最好以不辨是非的眼睛来看,我看到的不是谁是谁非,而是这有可能就是深陷意识形态的我们,那些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提拔上更高的角度来看,总可能显得那么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吾日当三省吾身,莫穿着皇帝的新装到处溜达显摆哈。俺是先拜读了原著,回过头来看片子的时候,发现它“令人可耻的”无限忠实于原著,完全没有剧本情节上的拓展,狮门只做了一件事,那就用画面来复现文字。单论复盘而言,我对于女主的黑火焰戏服和大红采访裙是不太满意的。少了一点点对比度的感觉。前面的青葱柴火妞,中段的暗黑火焰女神,以及采访时的温婉曳地长裙,其中的对比还不那么深刻,没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化妆道具师还是需要努力的。柴火妞造型中规中矩;暗黑火焰战神的色调太暗了,不能亮瞎观众的眼,化妆上也过于收敛了一些;采访时的可爱女孩气质表现得很一般,换成白裙子可能会更好一些。谈到故事时必须要和《大逃杀》进行比较了。大逃杀作为神片的意义在于,它确确实实是直抵杀戮之心的,它没有假借任何的拔高,什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之类,而是直接了当的把人置于杀戮之中,用血肉来压榨你皮袄下的小来。但《饥饿游戏》就要讨巧商业很多了,它用商业化的花哨伎俩将故事架空,拖入了阶级斗争、自由与专制、高科技与大自然、斗兽与娱乐等等因素,由于用力过于分散,它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生死这种至重问题的思考,而只是拉扯了太多的话题因素以便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形成了年度话题片之王这一事实。然而,就电影的思考属性而已,它留给人们的话题足够,但思考的深度则不堪一提。这就是商业片。可以想象,后面的三部曲必然还会沿着这种商业化套路继续前行,应该可以大卖,但应该不会成为令人无时或忘的经典。饥饿游戏里面的死亡游戏是非常有搞头的,游戏的各个参与方都必然会有不同的心态,如果能把这些心态从人性的角度分化呈现,应该很有意思。而小说和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一样,女主角有一些觉醒意识,但这种意识一直被战斗与奔逃压抑着,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意识的迸发与升华,只是通过动作戏与扣子就草草走到了结局。一场游戏一场梦,走走过场,收工圈钱。 为什么《1942》也是神片?因为1942用死生问题翻来覆去地拷问里面的各个角色,那些人用不同的反馈提醒我们去思考自己去如何看待生死,其中的价值远远不是数以10亿计的商业化票房所能湮灭的。除了商业化游戏,我们应该还想要更多。The End…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