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解说文案_《彗星来的那一夜》:营造另一种真实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科幻/惊悚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于2013年上映,由詹姆斯·沃德·布柯特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编剧,影片讲述了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片,从八个朋友的餐会开始,在一场大停电之后,所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惊人的改变,高明融合科幻、悬疑及室内心理剧等各种类型元素。。
电影里引用了“薛定谔的猫实验”,主要是用来解释一个名叫可能性的词,亦或说的是分支在整个时空与世界里的平行宇宙。起初我不相信这些东西,什么平行宇宙,什么另一个我自己,都是胡扯。没有科学道理的佐证,没有眼睛的目睹,还有真实可言?可是真实一定要以视觉可见为衡量标尺么,这样一问,我又很怀疑。人的五感中,30%依赖于视觉收集信息。可是你知道吗?眼见并不一定为凭,很多经典的实验都在说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是会被错觉蒙蔽的。我们的感官是可以调整的。我看过一些记录片,关于宇宙,关于吸引力法则的。当我们把视野拉高到银河系,一步一步推向最远处,我知道我们是可以透过视角的不同看到不同的面向的。我还知道我们现在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建立在比较的角度上的,假设没有比较,你怎么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在非洲一个穷困的角落,天天的饭菜都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他怎么会去想像珍稀佳肴是可以从一个叫厨师的手里烹饪而来的呢。这一类型的电影最大的益处就是你可以借由这些未证实的信息,来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也许你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可是通过这部电影,大脑里面多了一个思考这种问题的角度,吸收了一些特别的知识。再者在生活中遇到需要抉择的问题,可以在大脑里面演练它作出不同选择的种种可能性,再择优选用。大脑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可怕,就像你之前可能听不懂一段音波说的是什么,可是当你听过正常版本的,就会发现先前听不懂的音波已经被听懂了。因为语调、音色,还有信息已经被解读好,听到扭曲的也不会觉得陌生了。其实很难理解有另一些我们同时在过着不同选择的人生。因为我们的人生是单行线,错过一个人,错过一件事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可是从概念上来讲,难道我们就不能在一条已知的错误的道路上跳跃到另一条我憧憬的道路上吗?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