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战警》解说文案_机械只是一件道具——《机械战警》2014观后感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动作/犯罪/科幻电影《机械战警》,于2014年上映,由何塞·帕迪里亚导演,乔舒亚·泽图默 爱德华·纽梅尔 编剧,影片讲述了2028年,底特律警察亚历克斯•墨菲在执勤过程中身体遭到严重创伤。OmniCorp公司将他改造成了机械战警。之后墨菲像机器人一样不停维持治安,却再也无法享受与亲人的亲密接触。于是墨菲决心向策划这一切的人展开反击。。
这是1987年那部《机械战警》的翻拍作品。时隔20多年,电影在制作方面的技术,毫无疑问地大步前进了,有多少观众在踏进影院之前,是带着对电影技术的期待呢?应该是占据大多数吧!毕竟不管对于新观众还是老影迷,2014年的今天,一个机器与人的组合都不可能是个令人惊艳的梗了,我们能期待的似乎只有电影技术了,然而影片展示给我们的却完全只是人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以评论节目的方式,展示了机器人制造商与议员的争议:是否能用机器人来替代警察?这个争议在1987年的版本中就已上演,而且几乎在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不能!机器人虽然有巨大的性能优势,但是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劣势,导致它们杀了不该杀的人。所以此次翻拍在这个论题上,没有浪费甚至一秒钟,制造商奥姆尼就打算寻求折中的方案:将人装入机器之中。于是机械战警诞生了!这个小小的剧情变动,对于整个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就是机械战警诞生的非正义性,在原版中机械战警的诞生,只是为了挽救墨菲的生命,而这里已经纯粹地沦为商业行为,其次就是媒体的介入,制造商利用媒体左右民意,以此获取政治筹码来牟取利益。此后的剧情一直在这两条线上行走,墨菲与机械身体之间产生的各种状况,昭示了这项产品在技术上的不成熟,而墨菲在技术的修正过程中,一度沦为“行尸走肉”,产品的开发已经是一项不人道的小白鼠实验,而在另一方面,制造商为了废除阻碍自己发财的法案,用尽全力地在媒体上造势,除了各种对民众的欺瞒,还有对政客及媒体人的收买,而在原版中呈现的机械战警大战罪犯的桥段,在此片中只是一场场演示给民众观看的秀,它的意义不在于铲除城市罪恶,而是推销产品,赚取利益,至此两条线扭在了一起,形成了剧烈的撕扯,而观众看到的则是一套完整的美国政治游戏:资本绑架政治,民众在一片谎言的诱导下,将票投给了骗子。而故事的结尾,主持人正经八百地对着镜头说: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可以说是讽刺意味十足!按照如今的网络语言说,那就是低端黑,这个一直将利益熏心的奥姆尼称作为伟大爱国者的主持人,从头到尾都在扯谎。剥开政治游戏的外壳,我们更可以看到的是人性的恶,一个原本有着美好意愿,服务于民众的选举制度,可以被人性的恶玩弄的如此黑暗,被抹黑的除了制度,还有警察身上的那套制服,让社会陷入顽固罪恶深渊的从来不是真正的黑帮人物,而是批着警服的流氓,依旧是人性之恶。如此多的人性之恶,让人不禁怀疑,也许真的由机器人来执法会更公平正义,正如片中墨菲踢爆上司罪行后,主持人在节目里吹捧的那样,机器人没有腐败、没有贪婪,这让我不由地想起19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中的辩论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所具有主观能动性看来并非总是优势,人并不会因为具有思考能力,而总是做出正确的事情,也许人做的错事要远多于机器人的操作失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87年版本的议题,是否能用机器人来替代警察?哦!万万不能!若不是关键时刻医生的良知回归、要不是搭档的冒死相救、若不是墨菲的自我意识对程序设定的超越……机器人只会沦为犯罪的工具。机器人是否优于人类,其实是个伪命题,除非哪天,机器人能独立于人,自行进化为一种新的物种,那么它也许真的会更优于人,而在这之前机器人无法超越人类来治理这个社会,人性的恶只能由人性的善来抑制,罪恶只能由正义来惩戒,而机器人同任何武器一样,本就没有善恶属性,而整个影片也只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机械只是一件道具。事实上,87年的《机械战警》之后,开拍了不止一部续集,制作技术上的遗憾早就弥补了,反倒是故事的深度,一直留有空白,此次翻拍的人性聚焦,虽然出乎意料,却是相当聪明。后记:时隔27年,机械战警的配备不可能完全不做升级,网络里也有不少相关的介绍,可是作为一个女性,对这些东西真的很无感,可能男人们更爱看这些吧!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