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环太平洋》,于2013年上映,由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特拉维斯·比彻姆 吉尔莫·德尔·托罗编剧,影片讲述了西元2020年,怪兽大军突然开始从海底窜出攻击人类。人类抵御军别无选择,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两个最不起眼的英雄身上——遭遇失败的退役驾驶员和毫无实战经验的见习生。他们组队驾驶一具身负传奇经历,但却貌似被淘汰了的贼鸥机器人,成为人类战胜天谴的最后希望。。
有人说,喜欢这部电影的大多数都是男生,如果有女生喜欢的,也应该是女汉子o(╯□╰)o,不管啦,反正看过电影之后还是给几位朋友推荐了的。 25层楼高的机甲死磕25层楼高的怪兽本身也不是什么充满思想内涵的题材,大家看多了苦大仇深的艺术电影的时候也是需要这样的暑期烧钱特效大片解解压的嘛,而这部电影在这方面绝对超额完成了任务。本片最终成本超过了1.8亿美元,绝对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特效,看看特效团队的大咖们吧:约翰·科诺尔和哈尔·希克尔,工业光魔的两位奥斯卡奖得主,代表作为《星战前传》和《加勒比海盗》系列;谢恩·马汉,钢铁侠战甲的打造者;约翰·罗森格兰特,确保电影的机器人搏斗能像《铁甲钢拳》(正是他的手笔)一样流畅逼真。正是有这样超强的特效团队我们才能看到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机甲与怪兽的巅峰对决。 从电影建造的视觉奇观的宏伟度讲这应该是本年度视觉效果上最为恢弘壮观的一部,可谓是特效大片中的超级战斗机,怪不得有人说一部《环太平洋》比三部(或许可以把第四部也加上)变形金刚加起来都要劲爆的多。 但是《环太平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于普通暑期特效大片的地方就是,不是每部特效大片的导演都能像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这样把一部电影当成是自己的梦想去完成的,这是一封导演献给他从小热衷的怪兽和机甲的情书,一部承载着他一直以来梦想的圆梦之作。 随着电影的上映,托罗导演对怪兽的痴迷越来越被大家津津乐道,时光的一篇专访《<环太平洋>导演私宅探秘》更是给我们时光的小伙伴们都惊掉了下巴。托罗的童年时期正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流行文化在墨西哥大肆蔓延之时,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各种怪兽和机甲战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还是个熊孩子的时候因为就经常给妹妹和母亲讲吓人的恐怖故事没少挨父亲的揍。他还和哥哥一起攒钱请人把锡罐打造成头盔,虽然罐子的毛边割的脸上直流血但还是兴奋到不行。 《环太平洋》正是托罗等到的一个可以亲手去完成自己从小的梦想的电影。与特拉维斯·比彻姆一起编写的剧本就有15稿,还有相当数量的怪兽、机甲设计都要参与,从结构造型到色彩运用等各种细节都要亲自过目,一直达到心目中的效果为止,最终40套怪兽方案中只有9套被采用。他们甚至还设计出了机甲内部的各种运行系统,虽然大部分在电影中都体现不出来。 有的导演拍电影是工作,有的导演拍电影是在完成梦想。在托罗给《帝国》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下文有附)中有一段讲述他对这部电影的倾心之情,着实感人肺腑。不管电影最终是否令看的人满意,心怀梦想并为之倾尽全力去完成的电影必然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尊重。 附:从《地狱男爵2》到《环太平洋》,德尔·托罗已经七年没导演过电影了,期间还经历了退出《霍比特人》和改编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计划的受挫。因此本片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为帝国杂志亲笔撰写的影片“拍摄手记”中,他深情的写道:“我认为男孩对怪物和机器人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即便在人长大后也存在于内心。一个成年人可能会把它转化成对汽车和科技产品的迷恋,或者对生物技术的好奇心上。但个人而言,我爱的依旧是怪物和机器人。我依旧乐在其中——我已经为《环太平洋》忙碌了三年,可每天还能有那么三四次会为自己的工作而惊讶或欢笑,一段做好的特效镜头,一次对片场的巡视,一曲原声,都能让我为之雀跃。” (配乐由Hans Zimmer的Media Ventures工作室培养的作曲家拉明·贾瓦迪(Ramin Djawadi)操刀,这一曲主题音乐实在让人大呼过瘾。) 注:下划线的三段资料引用自《环球银幕》,纯为分享,特此说明。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