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解说文案_《华盛顿邮报》——自由不会从天而降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 英国传记/剧情/历史电影《华盛顿邮报》,于2018年上映,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丽兹·汉娜 乔希·辛格编剧,影片讲述了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梅姨+斯皮尔伯格,这么一部三巨头合作的电影怎能错过。客观来讲,因为越战离我们还是比较远,因此看到这部电影只是感觉影帝影后演技了得,故事叙述干脆利落,好几处长镜头都非常考验演技。这些夸耀的字眼就不再赘述,汉克斯和梅姨都是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式人物。说点演技以外的感受吧。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也从不放过谁。美国建国之初,就在独立宣言里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这些需要人民不断去斗争才能获取。自由、平等,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本片讨论的是言论自由。越战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越战之前的美国是人心所向,整个国风都是蒸蒸日上,率领着全世界奔向自由平等的未来。越战之后美国掀起了反战热潮,整个国运还是朝向不同的方向前进。现在看来,越战是一场错误时机的错误战争,发生在越南的战场影响了美国国内的生活。然而在连续几届总统,赫赫有名的总统们,任期内都无视越战必败这个必然趋势,强行向越南战场不断投入兵力物力。这场战争不单单是越南的战争,也是美国内部一场激烈的战争。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被送上战场,民众被灌输了胜利的错误希望,成千上万的生命留在了越南。战争的内部分析被媒体获知了,虽然是通过非常规手段,但是这不是守不守法的问题,而是挽救无数生命的举措。影片中,最早是由《Times》爆出来的内幕消息,然而紧接着受到政府的高压阻止和最高法院的传票。《华盛顿邮报》在此时,声望并不算很大,自身又面临着财务资金困难,正在困境中得到了政府机密文件。在言论自由和破产倒闭之间如何平衡,短短一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就是整个影片讲述的故事。影片本身无论是故事构架还是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两位影帝影后分别贡献了自己游刃有余的表演。30年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的一个案例,是自由的象征,是文明进展的胜利,也是历史的突破性发展。拥有了言论自由,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民主和公平,人类不再是由少数人主导向前。然而历史的发展一直不是滚动向前的,总是在某些环节、某些时段开始出现倒退,在现在这个美国新格局之下再来回看这个事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由的力量,舆论的力量。“维护出版界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纵然是破产倒闭,甚至是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也要维护整个行业的权利和人民知晓真相的权利。在整个70年代的美国,不缺乏这样的勇士,《Times》倒下来,还有《华盛顿邮报》接棒,还有更多本是竞争对手的出版社挺身而出,全部报道越战,以此来对抗政府的强制要求。面对着子弹所迸发的勇气,更多是激情;面对着可能的困境所迸发的勇气,则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华盛顿邮报》不仅一举成名,跻身一流出版社,更是逆转了企业的困境,度过了难关。而更关键的,是它维护了言论的自由,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更是解救了千千万万准备上战场的孩子们。说是影评,更多是自我的一点感触吧,感触于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感触于那个激荡自由的时代。而梅姨作为该片的女主角,用一种温润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位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强。报社创建于她的父亲,传给了她的丈夫,在丈夫自杀后她不仅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肩负起整个报社的发展。在70年代女性地位还不够高的时候,她的董事,她自己挑选的董事,公然在她的隔壁发表这样的极端:股东们不信任女性掌权;以此想来逼迫她退位。梅姨经历了上市的重大决策、政府丑闻的披露这样一系列事件后,她告诉所有信任她和不信任她的人:这不是我爸爸的报社,这是我的报社(原台词比较震撼)。女权主义的觉醒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对权力和能力最终的把控。再说一点题外话,自由永远是相对的。人终归是有主观态度的,即便是发表言论的时候也会基于自身的利益。美国目前的舆论也是一片倒,主要还是由于舆论掌握在犹太人手中。这个世界果真是看钱的时代,多少努力也争不过权利和金钱。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