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动作/冒险/传记电影《荒野猎人》,于2016年上映,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迈克尔·庞克 编剧,影片讲述了故事讲述19世纪以贩卖兽皮为生的猎人团体在被印第安人袭击劫掠后,同伴锐减,避难返回营地的途中,带头的格拉斯又不幸被灰熊所伤,恶劣的天气条件让大家无法带着受伤的格拉斯随行,船长说服并雇佣两名同伴留下照看,叮嘱在必要时给格拉斯一个体面的葬礼,岂料与格拉斯早有宿怨的同伴不仅杀害了格拉斯心爱的儿子,更把格拉斯遗弃在暴风雪中。心怀丧子之痛的格拉斯,艰难求生,是否能过印第安人的追杀,为子复仇?。
我并不了解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也没有了解过印第安人的文化,所以对于电影的历史性不做过多的评论,单单从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切入。 另外,以下完全是主观观点,是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评论”。 我不想过于复杂化故事的结局,既然故事本身讲述的是“复仇”,那么仇将如何报,必然是影片最核心的部分,甚至是推动故事立意的关键之处。 “复仇之剑不在我的手里,而在上帝手里。” 这是救过格拉斯一命的印第安人的所信仰的教条。这个印第安人被他族杀了家人,却并不打算复仇,而是准备投靠苏族人,对于如何处置谋害妻儿的凶手,他把权力交给了上帝。而格拉斯,将菲茨杰拉德推入河流前,也同祷告般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影片的立意便建立在这句话和这句话周围。 首先,格拉斯为什么不手刃仇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让他在杀菲茨杰拉德之前露出了一副深思的表情?菲茨杰拉德最后说了一番话“你千里迢迢追来,就是为了复仇吗?好好享受吧,你明白杀了我你的儿子也不会回来了。”这让格拉斯看上去有些动摇了,这就是理由吗? 不是!!!因为我差点也陷入这样的感觉中。但是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格拉斯这个人物就显得太可笑了。一个能与棕熊肉搏、从坟墓里爬着寻找出路、几经磨砺追杀都大难不死的复仇者,是不可能因为仇人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所动摇的。更何况考虑到他对挚爱之子霍克的感情,即便是最平凡软弱之人,此时也会毫不犹豫的挥刀下去。 而电影之所以选择了这个结局,其实是想表达的是:格拉斯,一个深切感受着这片荒野的人,认可了印第安的文化、信仰和教条的人,正在替身为印第安之子的霍克复仇。所以格拉斯选择了印第安人会选择的方式,了结自己与仇人之间的仇恨。交给上帝。 于是,格拉斯选择把菲茨杰拉德推到河里。 这里有一个很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格拉斯在制服了菲茨杰拉德之后,看到了里族一行人,所以会有人觉得格拉斯是将菲茨杰拉德交给印第安人。 我觉得并非如此。印第安人的出现,是导致让格拉斯想到了交出“复仇之剑”的原因,他不是在替自己所遭到的背叛复仇,而是为死于菲茨杰拉德之手的印第安人霍克复仇。仔细想想,格拉斯知道里族人如果逮到菲茨杰拉德,肯定会杀了他。但这不是“交给上帝”的方式,格拉斯并不认为里族族长是上帝的代言人(至少影片里没有这样的线索),也绝不会认可印第安人有随意杀人的资格。格拉斯是想让菲茨杰拉德顺河漂走自生自灭,这才是真正符合“交给上帝”的信条。 别忘了一点,格拉斯被这位族长追杀过,两次。所以当格拉斯看到里族人靠近时,不止想到了“复仇之剑交给上帝”,还要想着如何摆脱里族人的第三次追杀(他自己并不知道里族人这次不是为杀他而来)。 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何格拉斯没有逃跑,而是震惊地呆在原地看着里族族长跳下马来结果了菲茨杰拉德。 这样的行为,或许也揭示了印第安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为什么信奉“复仇之剑在上帝手中”的印第安人,会选择替一个仇人阵营的格拉斯完成复仇呢? 好好看看画面里只身行走在布满积雪的峡谷中的格拉斯,是有多么渺小吧。难道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荒野里的印第安人,不明白一己之力的限制究竟在哪里吗?“把复仇之剑交给上帝”并非是懦弱者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印第安人同命运和自然的妥协。然而即使是具备如此信仰的印第安人,依然选择站在了上帝和菲茨杰拉德之间,代替上帝完成了复仇——替恩人杀人的事情可以去做;然而即使是具备如此信仰的印第安人,在面对毫无人性的屠杀者,仍要亲手持剑挥向仇人——上帝如果选择以后再做决定,那么我们便先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里族族长替格拉斯杀了菲茨杰拉德之后,率人骑马渡过小河,一个女人紧跟在族长身后,在经过格拉斯身边时,一言不发的与格拉斯久久对视,眼神中透露出的既不是感激,也不是同情,而是一种更加单纯的报恩行为,一种可说是“盲目”的正义感,仿佛在说“我不知道这人干了什么,然而你救过我的命,又想让他死。既然你不愿意亲手杀他,那么就交给我们动手。” 那么这个被格拉斯救下的女人,是影片里里族族长苦苦寻找的女儿普瓦卡吗? 乍一看,或许会以为这个女人就是普瓦卡,这样故事就有了一个彻底的结局。格拉斯救了普瓦卡,格拉斯制服了菲茨杰拉德,里族族长为了报答格拉斯违背了“上帝持有复仇之剑”的信条。似乎很完满。 然而,我的答案是:不是。 在影片开始的交战之后,里族族长找到了法国人,想要用鹿皮交换五匹马,但是法国人最后还要求要一个“大胸的女人”,这个最后骑在马背上的女人就是当时被用来交换马匹的那一个。因为在格拉斯偷马的时候,那群法国人正准备用这个印第安女人泄欲,其中一个人说了一句“五匹马可不能白给。”所以,如果交换马匹的法国人就是掳走普瓦卡的人,那么故事就无法成立了。 那么,普瓦卡究竟在哪里? 我给出的解释是:还在掳走她的人手里。 从这样的结果出发,再反思整部影片的主题——复仇——或许多少能够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霍克并不是格拉斯亲生的儿子。这一点或许不用过多解释了。格拉斯是出于同情和人性才将霍克从军队手中救下,并杀了一个残忍的中尉。整个故事的情感纽带,正是讲述“人性的、勇敢的、身为美国人却站在美国军队对立面的美国军人”格拉斯,为了救赎、保护一个从屠杀中幸存的孩子。那些穿插在影片中的梦境和幻觉,不光是格拉斯一个人的,而是格拉斯和霍克共同编织的。一开始格拉斯和霍克母子相拥而眠的场景是霍克自己的错觉。而格拉斯反复梦到霍克的母亲,正是父子二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的象征。然而,这样的错觉在被菲茨杰拉德残忍的一番恶语相向之后,霍克忽然明白了自己与格拉斯真正的关系,于是他那晚才会在深夜里默默地哭泣。而霍克在知道了真相之后,当格拉斯身负重伤之时,仍然选择像一个真正的儿子一般守护在父亲身边,在霍克身上所表现的印第安人的“忠诚、善良”,恰恰和菲茨杰拉德身上所代表的人性的“狡诈、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格拉斯被埋葬的树林里发生的这场人性的碰撞,菲茨杰拉德占了上风,他杀了霍克。故事也正是由此开始的。 霍克死后,梦境开始产生了变化。格拉斯和霍克身边的女人消失了,夕阳下的一棵古树旁也只剩下格拉斯自己的身影,格拉斯久久注视着被骸骨堆砌的小山,还有在那座残破的教堂里,与梦中的儿子霍克伤感的相拥,似乎都在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格拉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你保护不了印第安人,你甚至难以保护自己的儿子霍克,印第安人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你所拥抱的不过是一棵被烧焦了的树干的残骸。 反复出现在格拉斯梦境中的印第安女人,真的是如传言所说的格拉斯的爱人吗?至少我没有从格拉斯与女人对视的眼神中读出丝毫的爱意,或许爱意被深深的自责、突如其来的震惊和恐惧所覆盖了。那个满脸笑意的女人,或许是格拉斯所害怕的印第安人的复仇,所以在影片最后,里族人从格拉斯身边离去,当他再一次看到那个女人出现在眼前,并第一次转身离去而不是以诡异的方式如鬼魅般与他对视的时候,他如释重负般地叹息。印第安人的复仇之剑已经不会再挥向他了。 但是复仇并没有停止。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普瓦卡并没有被解救的原因。屠杀还在别的地方继续,印第安人的复仇也不会停止。这只是格拉斯个人的解脱,在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他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原谅,但是其他人呢? 影片的原名,Revenant,译为“亡灵”。仔细想想看,谁才是真正的“荒野猎人”?那些死于枪口之下的无辜的印第安人,早已将燃烧的复仇之剑交给了上帝。印第安屠杀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一道脓疮,但是这样的伤口并不只有一条。像格拉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比格拉斯更数不胜数的是屠杀者和麻木不仁者。无论何时,无论几次,反思自己的过错都不算晚。 上帝只是还没有挥下火剑,等到那时再忏悔便为时已晚了。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警告:请不要相信文档内的广告信息,例如加某某微信或者QQ或者某宝店铺,避免上当或者重复购买。本站免费提供的是全网资源!!!(视频加载失败是由于存储防盗链导致的并不影响下载,可以直接选择下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