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使者》解说文案_环形使者:中国为什么不同于世界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 中国动作/犯罪/剧情电影《环形使者》,于2012年上映,由莱恩·约翰逊导演,莱恩·约翰逊编剧,影片讲述了在2044年,有一个叫做约瑟夫·西蒙斯的杀手受雇于一家叫做Looper的杀手组织。2044年的美国,非常杂乱,罪孽、血腥和暴力时时刻刻都在上演。25岁的约瑟夫,为了讨到自己的生活,不得不做起了“雇佣兵”的行当。  工作找上了门来,约瑟夫被堪萨斯的黑手党雇佣,被送到2077年的上海,去杀掉一个在未来会制造麻烦的目标。在Looper里工作的杀手,都是身手不凡的高人,一般来说,只要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就没有能活下来的。可是在上海,约瑟夫却失手了。因为,他发现,他这次的行动目标竟然是老年之后的自己。  任务失败之后,约瑟夫也没有办法回到未来,继续自己的生活了。而Looper则因为他的任务失败,而派来了更多的杀手,要干掉一个年轻、一个年长的两个约瑟夫。此时此刻,年轻的约瑟夫只有拿起武器、联手起老年版的自己,一起杀出重围,找出操纵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最近最热的话题,已经不再是《环形使者》,而是莫言,他意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下将文学这话日常已很少进入大众话题范围之内的议题得到了热炒,而且这种热度还将会继续火爆一段时间。 但与《环形使者》一样的是,同样的事情,在国外与国内受到的声音是两样的。《环形使者》在北美获得的赞扬要远比国内多得多,而这种不同,真实的原因其实在于剪刀手的功劳,真是他们手腕上的功力,使得中国版与众不同,也使得这个独特的版本不再好看。同样,在诺贝尔的奖项上,相信那帮老头老太太们的尺度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在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声音则直接谴责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者,认为其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而今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则又变成了纯文学的胜利,而没有了政治的影响。10年间,一下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一下又变成了毫无政治因素,究竟哪个才是对的,或者说两个都是对的,因为说出这些话的压根就一个永远正确的组织。于是,被混乱的就只有是我们,深受组织宣传的普罗大众们。 对于普世价值,我们要不要认可,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漂流在世界潮流之外,不仅不知耻,还美其名曰特色,然后就苟且偷安了。对于莫言的得奖,单论文学成就来说,得了也未尝不可,毕竟他也算是国内一流的高手。虽然,这个时代没有超一流的高手存在。只能说或莫言是幸运儿,因为水平跟他差不多,甚至比他还要高一些的北岛、余华,乃至于贾平凹、陈忠实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只是因为翻译或者其他的原因,他们没有获得罢了。目前微博上对于莫言的批评,其实也有些是他所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很多人希望他敢于去批评政权,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可惜的是,莫言没有做到,甚至还在某些时候,做出了一些自贱的事。但毕竟,愿不愿意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或者还是老实做一个码字的匠人,都是个人选择的事。莫言选择的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踏实做一个写小说的人,不参与政治,也不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那么,就让他成为他自己去吧。而诺贝尔文学奖给他,也不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所以,对于莫言的批评,可以少一些,对他的期望,也可以少一些。 社会对于莫言不必有太大的期望,但对于政权来说,也不能太拿莫言当成自己的政绩,不然,就太过于恶心了。但目前而言,他已经被当成政绩了。这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回到《环形使者》之上,政府只剪出了他们所认可的部分,至于电影好不好看,则全然不管,于是我们全都成了被人抛弃的屁民。属于屁民的欢乐,压根他们不会理会,他们只想要他们自己想到的东西,对于妨碍他们的东西,就尽情地管制住阻挡住,而且还任意地解释,怎么有益于它自己就怎么解释,而且还看起来永远都有道理。 上面这些与《环形使者》本来没什么关系,但《环形使者》在国内的不好看,又使得我不得不说出上面的这些话。这也是作为一个电影欣赏着的悲哀与悲愤,不得不说的话。 《环形使者》的故事,其实被设计的非常有意思。这种有意思不能像《阿凡达》与《盗梦空间》那样爽,因为投资与格局原本就不太一样。《环形使者》可比拟的,是《源代码》《永无止境》《月球》这样的制作与格局,中等投入,中等的格局,但构思的巧妙却让人回味无穷。因为到目前,还无法看到北美的原版究竟是怎样的,所以,对于这个片子本身的评论就不说那么多了,但即便是国内所映出的,就足够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只是,我们被自外与世界之外,因为我们的特色。呜呼!尼玛德!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