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解说文案_《华盛顿邮报》:那是一个可以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年代

作者:吾爱影人

美国| 英国传记/剧情/历史电影《华盛顿邮报》,于2018年上映,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丽兹·汉娜 乔希·辛格编剧,影片讲述了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汉克斯 / 莎拉·保罗森 / 鲍勃·奥登科克 / 崔西·莱茨 在别的文章中看到,《华盛顿邮报》拍摄的历史事件是“水门事件”前因,在那个充满了革命和抗争因子的年代之中,似乎人总是能有勇气选择理想主义的面对现实,以至于后人回望那个年代时多少都有些浪漫的叫人神往的记忆,好像成了今天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 大概这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最幸福的吧,而更幸福的在于理想是为了人类的大义。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实现理想总是要付出代价了,最幸福的大概是为了大义的理想得到了更多的人支持,并且实现了它。所以本片中的“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们和领导者们是一群幸福的人。 在为了新闻自由而奋斗的道路上,政治和强权是绕不开的阻碍,似乎永远都有一些不能让大众知道的真相,可越是如此往往越有新闻价值。无法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断,只是就影片的内容来看,故事是激动人心的,在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和叙事技巧的衬托之下,电影所呈现出一种非常紧凑的节奏感,斯皮尔伯格对于这类题材可谓游刃有余,再加上汤姆汉克斯和斯特里普两位演员的正面形象,电影觉得不会失败。 电影很有意思的在新闻自由的主线之外,加入了女性独立的线索,这也是斯特里普其实要比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之中更为重要的原因。这条线索并没有游离于主线之外,或者被导演作为辅助的形态表现出来,而是完全依附于主线上的相对隐晦的表达,但在细节中清晰可见,斯特里普的表演也更着力于人物内心的犹豫与挣脱,很明显这个人物是随着故事而成长的,所以在最后时刻才能坚定信念。虽然本片有美式主旋律的影子,但至少没沦为为女权背书或为自由唱赞歌,或许就这样的影片来说,相比于所升华的意义和引申出来的政治正确而言,事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历史需要被铭记,铭记那是一个可以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年代。 如果要说本片没能引起更大的反响,在奥斯卡颁奖季也只是作为陪跑,或许是因为本片和观众的预期太过于一致了,好电影、好演员、好导演,一切都成了理所应当,缺了一点儿惊喜感。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